社评:期待天津大学就“间谍案”及时发声
2015年5月20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记者会,回应“间谍案”。
美国司法机关以“钓鱼”方式诱捕天津大学教授张浩,同时宣布通缉其他5名包括高科技人员在内的中国人。美方指控他们涉嫌犯有“经济间谍罪”,声称张浩及另一名天大教授庞慰盗取了他们曾经供职的美国公司的敏感技术。此案在留美中国学生和美高科技公司的华裔、尤其是中国籍雇员中引起强烈反响。
据美媒报道,张浩和庞慰都曾在美国留学,读至博士学位,后又分别在不同的美国公司里工作。他们于2009年辞去在美职位,回国担任天津大学教授,并与天大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从事薄膜体声波谐振器(FBAR)技术研究。美方指控他们将原公司可用于军事目的的FBAR技术带回了中国,属于“间谍行为”。
张庞二人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严重触犯”了美国法律。他们与天大的合资公司是公开的,美方“钓鱼”邀张浩赴美开国际学术会议,张毫无防范,刚下飞机就遭到联邦调查局逮捕。
美国的法律体系十分复杂,而“间谍”有着全球的统一标准,那就是行为的隐蔽性。张庞等人从辞职到回国组建公司所做的一切都没有偷偷摸摸,他们即使陷入官司,正常情况下也应是知识产权纠纷,怎么能突然就成了“间谍”?
美国是全球技术创新的中心,大批外国留学生赴美求学以及在美短期工作实践,目的就是学习美国的先进技术,并将它们有朝一日应用到祖国的发展中。必须指出,这是个互利的过程,美国吸引了全球人才,他们的贡献巩固了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科研中心的地位。同时这些人也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传播。
如果美国要抓张浩这样的“间谍”,不知道一年能抓出多少。正因为这一显而易见的道理,美国“钓鱼”逮捕张浩令很多华人学者和工程师感到困惑。他们不禁担心,美国当局也许会滥用间谍罪名,谁能保证今后中国学者收到的美方开会邀请函不是“钓鱼”手段?
此外,以后中国学生还能去美国学习“敏感技术”吗?他们毕业并且在美国公司短期工作过之后,还能回中国发展吗?他们岂不随时都会成为FBI诱捕的目标!
美国近年揪出的“中国间谍”越来越多,他们的罪名在多数情况下都很勉强。去年10月FBI以涉嫌间谍罪逮捕雪莉·陈女士事件轰动一时,该女士出生在中国,早已成为美国公民,为美国气象局服务多年,很多人认为她被当成“间谍”就因为她长着华人的一张脸。陈女士在饱受困扰数月后被宣布取消所有指控,这是美国近年大量“中国间谍”冤案中较新的一起。
美国对中国的警惕似已风声鹤唳,从李文和开始FBI不断错抓“中国间谍”,这种规模性犯错甚至也不能引起美国主流社会的反思,这既是美国国家路线的明显缺陷,也是美人权领域的严重悲哀。
美国历史上针对日本裔、俄裔美国公民和侨民都出现过因疑心而产生的迫害,“间谍罪”是被美国滥用最多的罪名。我们强烈希望,在美华人不会因为中国崛起而重蹈日裔、俄裔的覆辙。
我们同时希望中国政府和有关机构对美国涉华人间谍案做出及时、必要的反应。像张浩这起案子,天津大学方面应当迅速发声,这个时候沉默是万万要不得的。
如果抓“中国间谍”成为美对华博弈的一项经常性策略,中方就应做出系统性回应,为使美方在这方面采取克制态度对其施压。中美关系十分复杂,中方或许不得不多预备几手。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德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