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美术馆今天开馆陈丹青对他是真上心

16.11.2015  10:40
那趟地铁里,当时周围挤满乘客,一位陪同木心的上海画家认出了陈丹青,开始熟络地介绍他们认识彼此。后来陈丹青把这些课堂笔记出版,《文学回忆录》《木心谈木心》等书的问世,让世人读懂了一个文学大家木心,影响甚广。

原标题: 木心美术馆今天开馆陈丹青对他是真上心

陈丹青

木心画作

  “风啊、水啊,一顶桥。”2011年11月15日,木心逝世前一个月,学生、画家陈丹青把美术馆的设计初稿带去给他看,卧床的木心盯着画稿看了很久,喃喃地吐出了这句。

  能拥有一个自己的美术馆,是诗人、文学家、画家木心晚年的心愿。

  4年后的今天,陈丹青终于替已故恩师完成了这个梦想。由建筑大师贝聿铭弟子——纽约OLI事务所冈本博、林兵设计督造,木心美术馆在木心的家乡乌镇落成,今天举行开馆典礼,明天正式对外开放,陈丹青出任馆长。

  陈丹青为推广恩师木心,可谓不遗余力。他甚至说过,愿意用后半生的精力来推荐木心。为什么呢?陈丹青曾经慨叹,“珍贵的关系,是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自异国相识,至木心去世,陈丹青一直对木心执弟子礼,并以“先生”相称,恭敬备至,他们亦师亦友,情同父子,又非恭敬二字所能全部形容。

   相识

  1982年秋天的纽约,寒风萧瑟。从中央美院毕业、初到纽约的陈丹青,和同年到美国的木心意外地都跳上了同一趟地铁。

  那趟地铁里,当时周围挤满乘客,一位陪同木心的上海画家认出了陈丹青,开始熟络地介绍他们认识彼此。

  问起出国前的单位,木心就抛下一句:“工艺美术机关。”但语气很冷,陈丹青注意到了他的眼神,锐利,专注,狡黠,还有熟悉的沧桑:所有经历那个特殊历史年代风雨的中年人的沧桑。

  不久,陈丹青和木心开始了同在曼哈顿一所美术学院“”的日子。那是上世纪20年代闻一多留学的学院,名叫“艺术学生联盟”——上世纪80年代,有几个上海留学生常逃出教室,聚在咖啡馆胡扯,有时木心也会去。虽然他年龄最大,却总逗人笑。不过那时候,他们还没有深交。

  直到1983年春,当地华侨日报文学副刊上出现了木心的短篇散文《街头三女人》,陈丹青无意间读到,看到署名,大吃一惊,不得了。立刻找人要到他的电话,拨过去,“木心你写得真好啊。”哪知电话那头的木心很平静,只淡淡说了句,找时间见面谈。

  终于有一天下午,木心来见陈丹青了,进门后不久就开始昏天黑地地聊。陈丹青做了晚饭留他,一直谈到凌晨两点。纽约地铁通宵运行,后来陈丹青送木心回到他的寓所,上楼后不过瘾,于是木心热了两杯牛奶,两人捧着继续侃。那一次,他们分手时已是清晨四五点钟。

  从此这对忘年交开始隔三岔五见面,后来陈丹青在很多场合都称木心为“师尊”,亦师亦友。木心会带了刚写好的手稿给陈丹青看,陈丹青会一拨拨带了画画的哥们儿找木心玩。

   听课

  陈丹青听课的感觉,一是无穷的愉快,一是智力“不支”,往往四五个小时后,所有同学面露倦色,只有木心还能谈笑风生。

  木心的渊识,让陈丹青“不知如何是好”。他迅速向他周围的艺术家朋友推介木心。当时来美的中国艺术家,各人有各人的迷茫与寂寞,众人见了木心,也“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常聚在一起听木心谈天说地。

  陈丹青描述当时的情形:“逢年过节,或借个什么由头,我们通宵达旦听他聊,或三五人,或七八人,窗外晨光熹微,座中有昏沉睡去的,有勉力强撑的,唯年事最高的木心,精神矍铄。

  于是应大家的邀请,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课程,轮流在各人家里,寒暑假上课,历时5年,从1989年持续到1994年。陈丹青则如释迦牟尼的学生阿难,一字一句记下老师课堂上的话。木心说,陈丹青手快,5年的课堂笔记工工整整。

  后来陈丹青把这些课堂笔记出版,《文学回忆录》《木心谈木心》等书的问世,让世人读懂了一个文学大家木心,影响甚广。

  木心自己裁剪制作衬衫,设计皮鞋,烧一手好菜,布置家居更是拿手好戏。陈丹青平时特别喜欢看木心不慌不忙一道道工序做菜的样子。他常感叹,这样无处不在的启发,根本无法效仿,因为渗透人格。

  有一次他们在餐馆,陈丹青猜中了邻座的老太太是意大利人,颇得意。几年后一次谈话,木心谈起虚荣心,就说起这件事,他说人难免会这样,但要克制随口就来的虚荣心。陈丹青说:“你看,这么微妙的小事,他会点出来,一点,我面红耳赤。修养是很具体的,像禅宗,一件小事、一件小事……《文学回忆录》里到处是这种意思。

   回家

  为了木心能够安度晚年,陈丹青竭力说服木心回国。他先去乌镇看了一遍,拍了照片,并将木心故居残存的一个花窗拿到美国去。直到木心动摇。

  1982年,55岁的木心自费前往美国。之后的一段时间,他默默著述、绘画,作品逐渐被异国接纳。但故乡,木心一度以为是回不去了。

  上世纪末,木心曾孤身一人从纽约回了趟老家乌镇。面对乡音与旧景,他备感亲切,然而到了东栅财神湾的祖宅时,庭院败落、污秽,他写道:“这样的凄红惨绿是地狱的色相,棘目的罪孽感。”1998年11月,木心发表文章《乌镇》回忆这段经历,并写下“永别了,我不会再来”。

  然而他终究还是回去了。

  世纪之交,乌镇着手开发旅游,当时任乌镇党委书记的陈向宏担任旅游开发公司总裁。2000年冬天,他刚好读到了《乌镇》一文,下决心寻找木心,并着手修复木心的故居孙家花园。

  那一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在乌镇颁奖,王安忆的《长恨歌》便是获奖作品之一。陈向宏向王安忆打听:“你知不知道木心这个人?”王安忆说:“我的朋友陈丹青知道。”于是她给陈丹青打了越洋电话,长话短说:“木心的家乡在找他。”但木心不响。

  终于,2006年9月8日,木心在陈丹青的全程“押送”下,同意重返故乡。从纽约飞至上海时已是深夜,木心对飞机的速度很不满,尤其是降落时飞机缓慢的倾斜。“真慢啊!苍蝇一停就停下来了,看飞机的降落,简直让苍蝇笑煞。”木心对陈丹青说,“没想到这一生我还能回来。

  这一年,中国大陆读者才开始逐渐知晓木心。陈丹青牵线自己作品的“东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木心作品《哥伦比亚的倒影》出版,首周即登陆三联书店畅销榜。之后一年,木心数部作品陆续出版。

   木心美术馆

  开放时间:9:00-17:00,周五、周六及法定节日会延长,调整为9:00-20:00,周一闭馆。

  地点:乌镇西栅景区内,西栅大街1508号,靠近乌镇大剧院。

  门票:需要另买门票进入,每人15元。

  木心身后遗留下来的绘画作品有600多件,文学手稿数千份。目前木心美术馆内陈列的主要是其中100多件画作和50多份手稿,包括他在“文革”末期的书法、彩墨肖像、中型风景画,以及旅美初期的人体素描、石版画抽象系列和晚年绘制的微型彩墨风景画等等。

  前往参观美术馆的同时,有兴趣的粉丝也可以去位于乌镇东栅财神湾186号的木心故居,那是他的晚年隐居之所。木心故居纪念馆虽然不设门票,但实行预约参观制,所以出发前,记得提前在乌镇木心纪念馆官网上进行预约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