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追风 风雨无阻

28.08.2017  09:41

记者龙成通用相机记录现场情况。张由琼 摄

记者陈治家、李贤、马俊贤在珠海采访“天鸽”的影响。广报记者龙成通 摄

因为小区停电,陈治家坐在楼道借应急灯写稿。广报记者龙成通 摄

大洋网讯 本月23日,“天鸽”直扑广东,由于珠海通往外界的所有高速全线封闭,由记者陈治家、龙成通、李贤、马俊贤组成追风小组绕道中山三乡、坦洲走市政道路及时往珠海西部台风登陆地附近挺进,力求将台风登陆的现场情况第一时间呈现给广大读者。

采写稿件

10小时没喝一口水

天鸽”登陆后不久,本报记者第一时间抵达了珠海大桥东岸附近、南屏等一线现场,直到实在无法继续前行,队伍赶到海水倒灌严重的湾仔片区;随后再次赶往市区情侣路沿岸,此时情侣路交通管制仍没解除,除了武警、消防车辆,其他车辆几乎难以入内,记者绕道跟随救援车辆进入情侣路沿线。

傍晚6时左右,接到珠海有小区车库被倒灌的海水淹没、车主被困、有潜水员在现场救人的线索,追风组决定不放过这个鲜活的故事,希望见证被困人员平安脱险,于是派出一路记者赶赴现场,驻站记者赶回记者站写稿。但当记者赶回记者站时,发现所处片区停水停电,唯有小区物业自行发电,解决一楼大堂应急照明。于是记者借此处的灯光立即赶稿,同时让救援现场的记者与本报新媒体进行连线实时报道,在大家努力下,当晚9时30分前完成所有稿件。至此近10个小时,所有参战记者未吃一口东西,未喝一口水。

记者简单找了点东西垫了肚子,又返回救援现场,直到当晚12时才撤离。撤离现场后,记者发现珠海的酒店不是关门,就是被市民挤满,根本找不到住的地方,一行又辗转到中山,直到次日凌晨3时才住下。

24日一大早,本报记者再次驱车巡城,查看市区交通恢复情况,同时及时与当地医院、交警、红十字会救援队等单位联系,求“正能量”线索。

记者很快获悉“手机照明医生做手术救人”、“市民深夜煮汤圆慰问前线”、“水中被泡12小时车主获救”等激动人心的新闻线索……

再度出发

记录救灾感人画面

昨日,“天鸽”还没飞远,“帕卡”便迅速在台山“抢滩”登陆。

本报再次派出两组人马,一路由记者黄文生、严建广、龙成通、刘艺明组成追击“帕卡”登陆点,并关注“帕卡”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搜集台风中的温情故事,带来暴风雨中的正能量。由于部分高速公路封闭,不少道路被断树堵塞,前往登陆点的过程一波三折。为了以最快速度找到准确地方,记者中午以面包充饥,最终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顺利找到了台风登陆点。

另一路人马则由记者陈治家带领摄影记者陈枫再赴珠海采访,幸好“帕卡”来临有惊无险,随后记者冒着风雨走访珠海一个个抢险救灾现场,见证这个城市在全省人民帮助下,迅速重建美好家园一个个感人的场面。

追“天鸽”的人

不惧满身泥水

23日,台风“天鸽”来袭,广州市区普降大雨,肆虐的狂风吹断了道路旁边的树木,上涨的江水漫过江堤。从当天上午开始,本报政文新闻中心、经济新闻中心、摄影部的记者们就一直密切关注着台风可能造成的影响;本报编辑部的编辑们“挑灯夜战”,及时联系前方记者并更新动态信息,力求将最真实、最准确的消息传递给读者。

台风登陆后,记者申卉联系上广州郊区长洲岛、北帝沙等多个小岛的居民和街道办负责人,确认江水倒灌的情况。

记者陈映与陈忧子一道,在越秀区和海珠区巡城,直击台风到来后的第一现场。当天下午,他们接到同事线索——沿江路一带江水倒灌,于是立刻乘车赶往事发点。在八旗二马路附近,由于路面积水较深,交警采取了封路措施,他们只好下车,徒步前往事发区域。

位于天字码头一带的沿江路积水有小腿深,尽管狂风吹得人拿不住雨伞,蹚水时溅起的泥水让人行动迟缓,两名记者还是沿着江岸逆流而上,并最终抵达海珠广场,将一路上见到交警疏导交通、环卫工人清理垃圾、市民们相互帮忙堆沙袋等画面记录在了镜头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忧子作为一名年轻的女摄影记者,扛着沉重的器材,兢兢业业地拍下一组组鲜活的画面。在她的镜头里,有广州人民抗击台风时井然有序的温馨画面。

文/广报记者陈治家、陈映(除署名外)

本报高效率发行工作获点赞    

本报发行人员把报纸放进报箱,未送的报纸则紧紧护在雨衣里,防止被淋湿。广报记者杨耀烨 摄    

      昨天上午9时左右,台风“帕卡”在台山登陆。台风给很多行业带来了影响,比如说报刊发行工作。在全省各地,都需要在确保发行员安全的前提下,一大早将报纸准时投送到千家万户的报箱里,风雨不改。

  昨天,佛山市一位退休老领导特别发了一条微博,表扬了本报的发行工作。他说,“帕卡”上午光临,订阅的几份报纸中午均不能看到,唯独《广州日报》在信箱。他还幽默地问道:“难道《广州日报》木(没)有收到台风预警么?”因为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原因,这位老领导多年来都有读报的习惯,而且是一天读好几份。看到《广州日报》在暴风雨面前,仍然准点送达,于是感慨之下发了一条微博。

  据本报佛山发行站李站长介绍,昨日上午佛山各地普降大雨,不过发行站的工作人员没有停下来,清晨开始就各就各位,将报纸分装到各自的摩托车上,因为担心暴雨会淋湿报纸,还专门检查了大家的装报袋,确保万无一失。“我们的原则是,人可以淋湿,但报纸不能淋湿。

  从上午7时开始,佛山的暴雨开始越下越大,而这个时间正是发行人员出车派报的黄金时间。因为按本报的规定,政府、单位、企业需要在8时上班前送达,市民住户需要在9时以前送达,所以遇到暴风雨往往对发行工作影响巨大。“《广州日报》对发行人员的纪律要求很严格,不论什么天气,报纸都要准点派出去,台风天也不能特殊对待。今天大家都是穿着雨衣,骑着摩托车送报,遇到雨实在太大时,就找地方躲避一下,稍微小一点就继续派发。”李站长表示,昨天的雨实在太大,派报纸的同事反映基本都淋湿了,不少还是湿透的。“但准时送报是我们的纪律,风雨再大也不能阻挡我们的步伐。

  广州日报发行公司副总经理陈曙光介绍,台风期间,会根据天气情况预判,提前通知各个地方发行站做好预防,针对一些可能受台风影响强烈的地方,比如佛山、深圳、东莞、番禺以及粤西片区,会要求发行员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排除台风带来的影响,全力送达。同时,发行站的员工也都不断关注台风的路径,实时与各个职能部门协调沟通。

  陈曙光说,两次台风期间,报纸的发行工作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跟以往一样,基本都是正常时间送达,没有太多的延误。当遇到水浸、封路等客观原因时,或者风力很大的时候,会在等风口过去后马上派送,基本也会在当天中午前送到。

  据悉,《广州日报》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自办发行,经过20多年的锤炼,发行大军已铸造出坚韧不拔的信念,始终以服务读者为先,不断在做好送报服务,以及其他便民增值服务,为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广州日报》发行大军素有“披星戴月,风雨同行”的传统,今年陆陆续续的多个台风,只有在确保道路安全,行车安全的情况下,配送人员都会坚持出班,争取按时将饱含墨香的《广州日报》送到读者手上。

(广报记者邓柱峰、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