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希祖是否抄袭了姚薇元?

29.06.2014  11:21
摘要:胡文辉先生写过一篇《现代学人涉嫌剿袭举例》,没提朱希祖(1879-1944)和姚薇元(1905- 1978)的例子。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1951年7月24日条:“出席小组会。姚薇元宣读自传,言在南京大学时,以文字送朱希祖审阅,朱遂剿袭之以布于世,即蔡元培六十五岁纪念论文集所载是也。”“蔡元培六十五岁纪念论文集”即《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1933年1月出版),卷上有朱希祖《后金国汗姓氏考》。

        《朱希祖日记》,朱希祖著,朱元曙、朱乐川整理,中华书局20  12年9月版,149  .00元。

        [延伸阅读]        《朱希祖先生年谱长编》,朱元曙、朱乐川著,中华书局2013年11月版,156  .00元。

        周运  编辑,北京

        胡文辉先生写过一篇《现代学人涉嫌剿袭举例》,没提朱希祖(1879-1944)和姚薇元(1905-  1978)的例子。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1951年7月24日条:“出席小组会。姚薇元宣读自传,言在南京大学时,以文字送朱希祖审阅,朱遂剿袭之以布于世,即蔡元培六十五岁纪念论文集所载是也。”“蔡元培六十五岁纪念论文集”即《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1933年1月出版),卷上有朱希祖《后金国汗姓氏考》。

        朱乐川先生《辨析〈积微翁回忆录〉中有关朱希祖的记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对此事已有辨析,认为“是子虚乌有,向壁虚造出来的事”。原因有二。第一,《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出版于1933年,但姚1936年才开始在南京大学任教,他1936以后在南大所写、送朱审阅的论文,如何能被朱于1933年“剿袭之以布于世”。第二,姚毕业于清华国学院,其专业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毕业论文为《北魏胡姓考》,杨树达还曾出席他的答辩会,未听说对清(后金)史有著述。朱乐川先生推测说:“所以我认为所谓朱希祖剿袭姚薇元论文并将其刊载在蔡先生纪念刊的故事,要么是姚先生胡说,要么是杨先生胡编,二者必居其一。

        其实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杨树达记忆有误。姚的专长在北朝胡姓的研究,朱要是“剿袭”,也得是“剿袭”这方面的内容。考朱希祖著述,有一篇《西魏赐姓源流考》,刊于《张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37年)。

        《朱希祖日记》中有朱的相关著述活动和与姚交往的一些记录,主要是围绕姚的论文《北魏胡姓考》:1936年3月11日朱希祖因读胡怀琛《李太白国籍问题》一文,想起陈寅恪的文章《李唐氏族之推测》,他不深信,开始看《周书》、《西魏书》等相关世系表。考虑“搜集《周书》中西魏赐姓之人为一表,如隋之祖先杨忠赐姓普六茹氏,唐之李虎赐姓大野氏”。5月6日开始读《魏书·官氏志》:“夜阅《魏书·序纪》一卷,摘录其各部落大人名氏,以备知其得姓之源。”他5月26日到四马路受古书店购得陈毅《〈魏书·官氏志〉疏证》(光绪丁酉刻本):“略阅《官氏志疏证》,颇精审详密,惟长于校勘异同,明其正误,而于三十六国九十九姓源流及种姓之分、赐姓之变迁,皆未能探讨,故此事尚有待于整理也。”后几日都读该书。6月10日夜读郭时川《西魏赐姓考》。6月12、14、15日都抄写该书。6月28日他致信王云五,答应为张元济七十寿辰纪念文集撰写《明海盐胡震亨事迹考》一文(《朱希祖先生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13年,第508页),当时还没有写西魏赐姓的计划。而1936年9月9日记载:“本日午后姚薇元以其《北魏胡姓考》初稿呈阅,分内篇二册,外篇一册,颇详核。”这是姚薇元读清华历史系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当时名字是“北魏胡姓考”,而不是中华书局编辑部“出版说明”里所说的“北朝胡姓考”(《北朝胡姓考》修订本,2007)。而次日朱开始撰《西魏赐姓源流考》,看来朱对北朝胡姓这个题目早有兴趣和资料准备,而动笔成文则是受姚论文的启发。然后11日、27日、28日都有撰写记载。10月3日日记:“午后姚微(引者按:应为“”之误)元来,嘱其改《北魏胡姓考》为《〈魏书?官氏志〉广证》,因陈毅有《〈魏书·官氏志〉疏证》,故云‘广证’,姚君以为然。”4日:“夜阅《〈魏书·官氏志〉广证》,颇觉其中误处甚多,嘱姚君改正。”10月5—9日、13日继续写该论文。朱1936年10月13日致女儿朱倓信中说:“又因《西魏赐姓源流考》愈作愈长,大约须五六十叶,至今未了。”14日:“上午至夜十时撰《西魏赐姓源流考》。午后姚薇元来,讨论《〈魏书·官氏志〉广证》,余劝其改正高氏、李氏、王氏诸条。”15日—17日朱继续写论文。10月22日到24日三天亦如是,25日:“午后撰《西魏赐姓源流考》成,约三万言,夜誊写完毕。”26日:“上午校阅《西魏赐姓源流考》,装订成册,写王云五信,即将此考寄至商务印书馆作为《张菊生先生七十寿辰纪念刊》之用。”12月2日:“本日姚薇元来取回《〈魏书·官氏志〉广证》稿本,并借去陈毅《〈魏书·官氏志〉疏证》一册。”后来姚薇元该稿扩充,并以《北朝胡姓考》之名出版(科学出版社,1958年),引用书目里就列入陈毅此书。1937年6月21日朱给女婿罗香林信中说:“余近来所撰《西魏赐姓源流考》及驳陈寅恪二篇,皆与唐代姓氏有关,想已阅及。……姚薇元撰《北魏胡姓考》,余嘱其改为《〈魏书·官氏志〉广证》,大体尚精博,然衍陈寅恪凿空臆测之谬法,论据多未精确,已指出数十处,劝其大加修改,颇见采纳。唐代姓氏与此书大有关系,惜其书未付印,不能供参考,然陈毅《〈魏书·官氏志〉疏证》亦颇佳。”看来姚按朱的指导,修改了论文多处。

        朱希祖1938年11月10日记:史学系助教姚公书要援姚薇元改讲师为例,向学校提出升讲师并加薪。当局不得已,改姚薇元为助教,而姚公书还提出收回姚薇元讲师聘书。朱评论说:“学校讲师论学问不论资格,学问以发表著述之有无价值之高下为标准,岂可任意乱争?姚薇元著有《〈魏书·官氏志〉广证》,颇有价值,当局改为讲师本未尝不公,姚公书有何著述可与妄争。当局不知以此理拒绝要求,乃取消姚薇元讲师名义,此所谓进退失据也,反觉暴露其私心矣。”朱认可姚的学术水平,也高度评价这部书。朱1940年4月9日致朱倓信里说:“姚薇元本教隋唐五代史,去年改授中国通史二班,闻缪凤林言,近学生甚不满彼教法,都罢课,然罗家伦仍欲维持,将来恐不能蝉联。香林实可接彼教课,然罗家伦器量褊小,不忘小怨,香林终不为彼所喜,故余亦不敢再行推荐。”姚薇元因为中央大学没有续约而于1940年到大夏大学任教,1942年又到贵州大学当教授。

        朱1943年5月18日记:“又接姚薇元自贵州大学来信,托撰《北朝胡姓考》序文。”朱没说是否答应写序,陈寅恪1943年3月在桂林为姚薇元此书写了序。而姚在后来出版的《北朝胡姓考》“绪言”中只提及陈寅恪,对朱希祖的指导和帮助,只字未提,就连引用书目里也没有朱撰写的《西魏赐姓源流考》。对照《西魏赐姓源流考》一文,朱希祖多处征引姚文,其中有几处辨证,姚在《北朝胡姓考》里有的采纳并修改了原来的论述。如姚初稿说:《北史·乙弗朗传》云“其先东部人也”,姚认为“东当为西之误”。朱认为姚此说有误,乙弗有东西两部之分,“乙弗朗之先为东部人,东非西之误”。自土谷浑率部西迁,已弗部人或亦有从之而西,就有了西方部族。《北朝胡姓考》后来出版时就删改了这段论述(中华书局,2007版第178页),也有的地方没改。所以我们对《北朝胡姓考》里姚忽略不提朱文章的原因感到奇怪,莫非姚认为抄袭的是这篇登载于《张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集》的《西魏赐姓源流考》。可是从1943年他请朱给《北朝胡姓考》作序来看,似乎姚并无朱抄袭他论文的想法(或是隐忍不发)。而1951年姚公开指控朱抄袭,在当时知识分子改造的背景下,其动机和做法,都值得怀疑。不过因此也就清楚姚在1958年出版的《北朝胡姓考》里完全不提朱的缘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