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嫡孙朱全华将军:"红色教育要从下一代抓起"
朱全华将军接受采访。(林翔 摄)
●本报记者 李艳良
特约记者 罗文燕
朱德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日前在大埔县三河镇举行纪念朱德诞辰130周年暨三河坝红色徒步行活动,朱德元帅之孙、朱德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席朱全华将军及夫人周彦,专程从北京赶来大埔参加活动。活动期间,朱全华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畅谈传承革命传统、发展红色旅游等话题。
爷爷对家人要求很严厉
记者(下简称“记”):在您眼中,朱德元帅是怎样的人?
朱全华(下简称“朱”):我爷爷是一位受人尊重的老人,很慈祥也很严厉,我15岁去当兵就是爷爷送去的。平时生活上,他对自己要求严,对家人的要求也比较严。我小时候跟他一起生活,周末他坚持不要配厨师,就让我给他做饭。我们从住的院子里出去比较远,但是他不允许我们坐公务车。
爷爷祖籍在客家地区,是客家人。他平时讲四川口音比较多,但回老家讲的都是客家话。爷爷去福建招兵的时候,讲四川话,福建人听不懂,他就讲客家话。客家话比较容易沟通,大家都能听得懂,他就用客家话跟人讲为什么要招兵。
传承革命传统要从小抓
记:您跟朱德元帅生活时,他是怎么教育您的?
朱:就给我们讲他以前的故事,包括经历了几场战役、怎么带的兵,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过的一句话:“我很难面对这些牺牲的烈士的父母。”
记:您觉得我们要如何传承革命精神,缅怀先人、激励后人?
朱:我们这一代人都知道当今的生活来之不易,但是下一代呢?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传统,要传承下去。所以革命传统教育,尤其是红色教育,一定要从下一代抓起。同时,要坚持从严治党,政治一定要过硬,党风一定要正。
三河坝留住了军队的根
记:为什么选择在三河坝举行红色徒步活动?
朱:因为三河坝战役的纪念意义是最大的,决定了军队的根和魂存不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的话,军队就真散了。南昌起义时我们带出了三万人,打完三河坝战役,军队打散了。爷爷他们带的人只剩860多人,后来又在福建、湖南招兵,慢慢又把散了的兵归拢起来。
没有三河坝战役保留下来的860多人的军队,就没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铸造基础;如果这些人不保留下来,就没有井冈山会师。
筹备电影《三河坝战役》
记: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成为当今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梅州是革命老区,您觉得我们该如何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
朱:当地的宣传和教育很关键。以前知道三河坝的人很少,宣传力度也不是很够。我第一次来梅州,回去以后跟别人探讨三河坝战役,很多人都不知道,或者听说过但是具体内容都说不出来。其实,三河坝战役是有记载的,《周士第回忆录》就专门写了三河坝。如果把三河坝战役实事求是地讲解出来,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兴趣。这是我第四次来到三河坝战役纪念园。这次感觉红色气氛浓很多,内容也丰富了,各方面正在慢慢完善。
我们正在筹备一个《三河坝战役》的电影,讲的是从南昌起义到三河坝战役的这一段历史,剧本基本完成,会把很多细节表现出来,正在送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