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谨防劣币驱逐良币

29.11.2015  09:14
中国机器人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正式启动,早年在863计划主题中就有一个智能机器人主题,刚开始从无到有的摸索,并在深潜水下机器人和空间机器人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最后,在科研经费投入方面,目前对于科研人员的各种考核考评体制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类似于管理工厂工人计件式的考评。

原标题: 机器人产业:谨防劣币驱逐良币

  丁希仑

  中国机器人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正式启动,早年在863计划主题中就有一个智能机器人主题,刚开始从无到有的摸索,并在深潜水下机器人和空间机器人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然而,难以理解的现象是,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在机器人研究的诸多领域有专门的研发投入,至今30年过去了,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反而技术差距越来越大了。

  目前国内机器人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整体上差距很大,只有一些个别点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做得比较好或者领先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在机器人的机构设计上一直保持鲜明的特色,且性能方面有一定先进性;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在空间机械臂和灵巧手的设计研制方面也具有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发的蛟龙号深海机器人,可下潜到水下7000米的地方,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

  但是,我们国家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等技术水平上整体上落后很多。落后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我们在机器人的关键部件,比如电机、减速器等的制造技术水平低,还有其它层次的原因。

  曾经在十五期间,上海交大陈进骗取国家经费的汉芯事件发生后,政府对国家科技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并且对相关科技项目的评审体制进行了改革,鼓励整个科技界自由申报项目,首先通过同行评议对项目进行筛选,当时的确征集了一些好的科技项目。但没能坚持多久,基本上又重新回到了原样,评审体制改为部门限额推荐上报,仍然由科技部门主管和少数专家投票决定。这种情形延续至今,机器人行业并未有大的技术创新。

  期间,一些专家提出,在机器人研究领域跟踪前沿技术不是当前的主要任务,而应该重点瞄准机器人的关键基础部件研发,让企业牵头去做,比如电机、减速器等尤其是减速器,各研究机构参与,最后花了很大力气,效果却并不理想,这意味着从一个极端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仅仅更改了研究方向,本身的科技计划体制和模式却没有变化。我个人认为,机器人技术发展如果认可是面向国家产业技术发展的一个技术,就要尊重它的发展规律。

  首先,如果是成熟技术,应该以市场化为导向,企业主导,不需要依靠大量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来做。因为既然有市场,企业是逐利性的,挣钱的话肯定会主动做,比如企业如果对机器人相关产品感兴趣,而自身又没有研发能力,解决不了关键技术问题,反过来会求助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企业自己去投资研发,而国家只是给予政策加以引导就可以了,这样才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然而,如果国家制定一个五年的机器人研发计划,拿出一大笔科研经费去召集一些企业和单位进行研发,这些选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容易产生对国家科研经费的依赖,可能会造成只是追求短期效应,而无法达到长远发展的目标。

  以美国近期很热的大狗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为例,这些做得好的机器人是由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研制的,该公司当初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几个科技人员出去创办的公司,经过大概十余年长期的技术研发,获得一系列成果,后来该公司被谷歌收购,这就是企业自发行为。科技人员如果拥有成熟技术成果,同时又有很好的市场需求,首先会考虑将成熟技术转让给有需求的企业,而如果企业不与之合作,技术人员他自己也会想办法主动去创业,可能就变成一个有很好发展前景的高科技公司。其次,避免一窝蜂上,重复性建设。科技投入应该使做得好的企业或者研发机构能持续拿到资助,而个别同行认可度低且做的不好的则难以拿到资助,否则会造成资金上的浪费且行业格局混乱,有点类似于劣币驱逐良币,这不仅影响了好企业的发展壮大,浪费了国家投资和大量人力物力,很有可能错失研发时机。

  国家应该尝试正确引导,不要尝试主导,主管部门特别不能盲目资金投入,避免造成市场混乱和低水平的重复。一个行业有国家政策支持肯定是好事,但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来实施。从风电、太阳能、电动汽车等,到如今的机器人,国家不单纯以资金投入而从政策引导理性发展,可能对行业的发展效果会更好。

  最后,在科研经费投入方面,目前对于科研人员的各种考核考评体制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类似于管理工厂工人计件式的考评。个人认为,科技人员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不同的特点,有的是基础性的、偏理论研究的,有的技术性的、偏工程应用的。一是对于基础性研究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另外,航天和军工等关系国家安全战略层面的,也需要国家经费用在“刀刃上”;二是对于工程性技术性的,考评可以以对行业的技术进步的贡献以及发挥作用为标准,可以把技术转化成产品,企业会主动找到你并给予奖励的,国家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这样机制就理顺了,避免行业炒作和资源浪费。

   链接

  丁希仑,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长江学者、空间机器人专家。

  国际机构与机器科学联合会(IFTOMM)机器人学和机械电子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2006-2009年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机械工程系客座访问教授(Visiting professor称号由国王学院 King's Colege London正式授予)。

  曾主持国家863青年基金项目“载体受控的柔性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技术研究”;国家863项目“自由漂浮的空间机器人非完整约束运动规划与控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空间弹性机构的李群李代数分析方法及其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空间柔性变胞机构的旋量系统理论及其在变形机器人中的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