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机器人比赛闭幕 东莞24支参赛队伍获奖

10.08.2015  08:58
8月9日,为期两天的全国机器人比赛正式落下帷幕。过去两天,近580支队伍携带自行研发的机器人在东莞理工学院展开角逐,最终东莞24支参赛队伍获奖。

  南方日报讯  8月9日,为期两天的全国机器人比赛正式落下帷幕。过去两天,近580支队伍携带自行研发的机器人在东莞理工学院展开角逐,最终东莞24支参赛队伍获奖。

  比赛现场分为擂台区、篮球区、微软仿真区、跳舞区四个区域,选手们在武术擂台赛、舞蹈机器人比赛、微软足球机器人仿真比赛、篮球机器人比赛四大类21个小项中展开了角逐。

  其中,在篮球区、微软仿真区的篮球机器人和微软足球机器人备受关注。据比赛承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以上两种机器人的“智力水平”是最高的,相当于5—6岁小孩的智商。“人总会犯错,而机器人较为稳定。一般而言,机器人教会就不会犯错,使用机器人也可以减少人为的误差和错误。

  据悉,在一个模拟的环境下,当人给机器人下指令,机器人对其运算,并作出反馈动作。篮球机器人和微软足球机器人要进行投射等动作,对反应的速度、敏捷度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机器人需要通过双向编程,这是它们的“智商”相对较高的原因。

  在擂台区,一个既可扫除各种障碍物,亦可进行动作投影、与网络机器人对抗的机器人吸引了众多目光。

  武术擂台赛的机器人的技术可运用到实际应用中。“武术擂台赛、对抗赛,需要机器人拥有较高的视觉识别能力,对事物作出反应,该技术可应用在环境清洁机器人和送餐机器人身上。”承办方相关负责人肖毅表示。

  肖毅表示:“我们希望学生通过机器人比赛,参与到科研当中。在此次的机器人比赛中,多个比赛项目都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来自东莞理工学院的“莞工魅影2队”的大二学生马传彬表示,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如此大型的比赛,参赛项目是机器人武术擂台动作投影技术挑战赛,希望通过参加这样的比赛能够汲取经验,更好地促进自己以后的研究。

  中国机器人大赛暨机器人世界杯公开赛自1999年举办以来,已举办15届。本届有2100多名参赛者,他们来自全国160余所高校。

  大赛东道主东莞派出24支队伍参加了比赛。最终,3支队伍获得冠军,1支队伍获得亚军,7支队伍获得一等奖,9支队伍获得二等奖,4支队伍获得三等奖。

  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博导朱纪洪教授表示:“机器人比赛为我国机器人技术的普及、发展和高校的创新教学改革作出了积极贡献。本届机器人呈现出‘三多’特征:一是参赛队伍多,二是比赛技术创新多,三是比赛水平提升多。

  另外,记者了解到在此次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包含RoboCup系列的仿人组机器人足球赛,小型组、中型组机器人足球赛,RoboCup救援、RoboCup家庭组机器人赛,以及机器人武术擂台赛、机器人创新设计赛等多种形式的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