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版机器换人:重构中国制造前途命运的预演
本报报道,11月13至15日,2015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峰会暨“千人计划”专家东莞行活动在松山湖(生态园)举行。上百名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行业的专家和企业家齐聚松山湖,其中中央“千人计划”专家多达25名,共同把脉国内和东莞机器人产业发展大势,为东莞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说东莞机器人战略正在走向一个从量变转向质变的临界点,应该是符合事实的客观判断。自2014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机器换人”目标以来,已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并从2014年起每年斥资2亿元,连续3年共6亿元支持企业实施“机器换人”。这一系列措施,有力促进了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掀起了东莞工业革命的新浪潮。数据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东莞市“机器换人”应用项目已超过500个,涉及电子、机械、纺织、服装、家具、鞋业化工等行业领域。预计到2020年,全市大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这也使得,东莞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生产和应用示范城市。
毫无疑问,“机器换人”于东莞的崛起,是一场重构中国制造前途命运的预演。一直以来,作为一座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奇迹般崛起的制造业城市,东莞既享受了成长进步所带来的种种荣耀和光环,也承担了与此匹配的复杂成本和高昂代价。今天来看,当荣耀渐渐成为过去,而土地、能源、人口、环境等“难以为继”的拦路虎,无情地将东莞发展逼上转型升级的单行线时,蓦然发现,只有越迅速、越深刻地摆脱旧有发展观念和模型方式的桎梏,才能越快地融入到新 经济 、新变革的轨道,建立起新一轮发展的先机与优势。正因此,作为对于产业、社会、制度环境等种种要素变革的解决方案,机器换人毫无悬念地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东莞应对产业升级、社会转型命题时的必然回应。
“苟日新,日日新”。当年,凭借加工贸易的“短、平、快”,坐享特殊的地缘、政策、资源等优势,东莞从零起步,发展出今天世界贸易格局中强劲的制造业优势。而今,当以往那种“拼人力、拼环境、拼资源、拼后代”的粗放增长方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时,东莞也就必须为当年率中国之先建立起来的制造业模式,以及建立在那种模式上的产能效率和生产关系,探索出一条又新又活的变革道路来。近年来,东莞之所以紧锣密鼓地推进“机器换人”,毫不松懈地力推新经济、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其根本意旨也就在此。很大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过去30多年,东莞以其庞大的产能和齐全的产业配套,成为中国制造杰出的代言者,而当下,东莞对于自身产业结构和模式由内而外的点滴变革,无疑在重新塑造中国制造的内涵和外延。
从这个意义上看,正在东莞发生的机器换人,确实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不仅仅正在深度重构这座城市的制造业形态和经济结构,也在深度改变世人眼中的中国制造。完全不难预计,随着机器换人战略更深更广地嵌入东莞发展的内在机理,诸多以往盘根错节、难以撼动的经济社会关系,亦将得到重新梳理和更新,而这种直接由产业变革引发、支撑的梳理和更新,不仅将使“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和社会角色发生深刻变化,还将进而触发社会系统一个与历史变革同步、与人的权益和尊严同步拓展的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