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中大古墓挖掘现场变课堂 老师边挖边讲
中大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昨日在考古现场开设教学课,吸引了不少学生前来听课。
在古墓不远处发现完整的清代水井遗存。
大洋网讯 中山大学南校区建食堂挖出古墓,这一消息连日来刷爆朋友圈。昨日,记者走访现场获悉,考古人员在该地块用地范围内发现13处墓葬、1口水井。据专家介绍,近日这一地块的考古工作将告一段落,文物将运走进行后续造册、修复、研究等,而考古现场将交还给中大继续施工。
校园内发现古墓,中大学子兴奋不已。据了解,中大利用这一考古发现开设现场教学课,为学生科普考古知识。学生们表示,这场“考古大讲堂”不仅让大家看到了现场,也听到了关于文物的故事。
现场探宝
发现13处古墓和清代水井
据了解,本次考古现场位于中大南校区春晖园附近,为该校东区食堂项目地块,目前处于围蔽状态。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项目考古现场负责人宋中雷介绍,按相关规定,工程开工建设前必须开展考古工作。因此早在去年7月17日,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就到该地块进行调查。经调查发现,该地块内原为中山大学纯净水厂和广州市中大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现在除地块西北部为拆迁后遗留下来的建筑基础外,其余区域均填土后种植树木及草坪。据初步勘探,填土达1米以上。
据介绍,考古勘探工作从2018年11月30日开始至2018年12月24日结束,持续近1个月。考古人员在该地块用地范围内发现13处墓葬,即东汉墓葬1座,明代墓葬2座,清代墓葬10座,另有清代水井1口。经综合评估,初步判断三座汉、明墓葬文物价值为B级(重要),保存状况为B级(保存一般),需要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4平方米。
其中一座东汉墓“宝贝”最多
据宋中雷介绍,现场共发掘出37件(套)文物。一座东汉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宝贝”最多,出土文物35件(套),清墓出土釉陶罐1个、墓志1块。
M1号东汉砖石墓只剩下一个墓底局部。出土的35件(套)文物中,有6件都是动物俑,包括陶牛、陶鸭、陶狗等,此外就是一些陶壶、陶罐、陶盖,还有一些陶案残片。据透露,这些文物属于广州地区比较典型的东汉晚期出土文物。根据墓室规格和墓室里的随葬品数量,可以推断该墓的墓主人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但也不是达官贵人,应是当时的“小康”人家。
宋中雷表示,目前出土的文物中还未发现文字信息,虽然有一块墓志。一般而言,墓志上会有相关记载,但相关物品有待运回去研究才能得出结果。“还看不清楚上面是否有文字,可能是墓志或者买地券,进行后期处理保护后,看看能否提取到一些文字信息。”
在古墓不远处的清代水井遗存也十分完整。记者看到,该水井为圆形,井口、四壁均为泥土,没有砖块、石块等。现场还有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关挖掘,但目前还没有新发现。
而在另两处考古地块,记者看到多个长方形墓坑,形状完整,整体结构清晰。有的坑为泥坑,别无他物,有的则用石块砌成,十分完整。现场发掘的明墓中没有出土明器,专家表示,这是因为汉代讲究厚葬,视死如生,汉墓中的随葬品数量一般都比较多,而明墓一般随葬品都比较少。
马岗顶东北区或有人类活动
目前当地的考古勘探工作已经完成,考古发掘也差不多收尾。下一步,文物部门会将相关器物取走、入库,进行保护处理和修复,修复好后或进行展示,后期还要制作考古工作报告、发掘报告等。而墓砖将取走部分作为标本,完成这些后,现场将交给施工方处理。
宋中雷表示,此次中大东汉古墓的发现,对社会形态研究以及对海珠区、广州地区整个汉墓的历史研究有一定的价值。“通过这次考古发掘,证明了中山大学(马岗顶)这一带,尤其是马岗顶的东北区以前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宋中雷表示,广州考古发现的东汉古墓超过500座,之前都集中在动物园、胸科医院和横枝岗一带,而海珠区发现的也大部分为东汉时期的墓葬。刚开始考古人员以为中大地块只有古墓葬,但发掘中又发现了清代的水井。有水井,就说明该区域有人生活,对该地块历史演变的推测将有一定的作用。
中大地下很多“宝”
中山大学南校区东区食堂项目地块位于“康乐村-新港西路”地下文物埋藏区,2014年被公布为广州市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区。这一区域内有凤岗、马岗顶等山岗,地势较高,以往曾发现新石器时代遗物,发掘东汉墓葬。
1954年和1955年,在中山大学的东北区先后发现双肩石斧2件,石镞1件,推断为新石器时代遗物。
1958年,在中山大学发掘出东汉后期墓葬一座。
1997年3月,在新港西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内发掘出东汉晚期墓一座。
2009年5月,在新港西路中山大学科技综合楼二期工地发掘东汉墓1座。
2017年10月,在中大博物馆工地发现东汉墓1座、唐代灰坑1座。
现场开讲
“出土文物就在眼前,很有收获”
考古工地现场开讲,老师侃侃而谈,学生一一提问,气氛活跃而热烈。昨日下午,中大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现场开设教学课,每堂课参与的学生都在几十人以上。站在考古现场,看着出土文物,听着老师开讲,学生们都十分兴奋。
下午,中大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考古学专业学生在现场上了一节课。记者赶到时刚刚上完,有同学告诉记者,没想到在学校里可以亲眼看到考古现场,还能现场听课。“这是我本学期最喜欢的一节课,感觉没听够。”该同学表示,上课时老师带着大家看了一圈考古现场,并着重介绍了东汉墓发现的重要意义,“文物就在眼前,理解也更直白了,很有收获。”
下午4时许,现场开讲第二节课,这堂课的主讲老师为中大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金志伟老师。站在考古坑里,金志伟向学生讲解了东汉墓的结构特点、墓葬特色、考古与盗墓的区别等。为何清墓规格那么小?棺材是横放还是竖放?为何古墓遗址中没有发现遗骨?怎样推断这是东汉墓还是西汉墓……金志伟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解答了学生提出的多个问题。
据了解,现场教学消息发出去后,不仅吸引了本学院的学生参与,更吸引了众多其他专业、其他院系的学生参与。因为人数较多,而工地开放时间仅限一天,当天原本计划的两场开讲变成了3场。中大物理学院2017级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叶里就住在工地附近的宿舍,天天看着工地施工。当天他也观摩和听了教学课。“我虽然不是历史学系的,对考古也不懂,但能身临其境感受一下,感觉收获很大。”
撰文 信时记者 成小珍
摄影 信时记者 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