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

18.04.2016  20:40

              4月16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该院北校区第一会议室隆重举行。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丁晋清,广东省教育厅思政处处长袁本新,广东机电职院院长郑伟光、副院长李铭辉、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负责人、思政部专兼课教师和学院科学发展观研究会的学生代表参加成立大会。

成立大会现场

              这是广东机电职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59号),《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意见>》(粤宣通字[2015]43号)等文件精神的新举措,将可以更好地加强学院主流意识形态主渠道、主阵地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院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更好地提升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战略工程、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

广东机电职院院长郑伟光致辞

              成立大会上,郑伟光代表广东机电职院党委致辞,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是学院党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适应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学院思政成果厚实积累亟需再度提升的必然要求。对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他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坚持政治建院;二是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三是要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思政课程;四是要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着力建设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他强调,广东机电职院将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为新的起点和契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使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面旗帜和一个重要阵地,在推动我省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中勇当排头兵、取得更大成绩,做出更大贡献。

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丁晋清讲话

              丁晋清处长代表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对广东机电职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机电学院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我省高校第25家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职院校第3家,这充分体现了广东机电职院领导的高度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这不仅是广东机电职院的大事,也是省社科界的大事。他从引领全省意识形态前沿的高度,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他对广东机电职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提出五点建议:一是牢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二是要加强对论坛、讲坛、报告会以及社会学术交流活动的建设和管理,把好选评关;三是要敢于亮剑,主动出击,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四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地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立德树人和社会服务能力;五是要志存高远,多出精品,勇攀学术高峰。他强调,要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学科研究和党建宣传,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建设,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成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强阵地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

揭牌仪式

              在全体与会人员的见证下,丁晋清处长、郑伟光院长、李铭辉副院长、思政部杨定明主任共同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揭牌。

广东省教育厅思政处处长袁本新与现场教师深入交流

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丁晋清作专题报告

              揭牌仪式后是专题研讨会,袁本新处长、丁晋清处长分别作主题报告。袁本新处长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好“政治家”、“教育家”、“艺术家”、“实践家”为主线与现场教师进行深入而精彩的交流。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要摸清职业教育发展和学生意识形态的规律;要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利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要通过实践行动使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丁晋清处长以“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及其危害”为主题作专题报告,他分析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和危害性,指出实践是对历史最好的证明,革命是中国现代化最重要的推动力,我们应该树立自己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在错误的思潮面前擦亮眼睛、明辨是非,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应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看待历史,学习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注重结合时政,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感染力,把思政课教学工作作为人生的事业来经营。

              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广东机电职院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广东机电职院将进一步坚持立德树人的使命,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努力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院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和坚强阵地,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化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拓展、借力外部资源,整合、发挥内部优势,提升学院思政教学科研的竞争力、引领力和示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