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老兵李东明:挺进北江建立抗日根据地
抗战老兵李东明回忆战斗故事。
李东明当年的老照片。首席记者 陈帆 摄
东莞时间网讯 98岁的李东明,是一位记者出身的革命老人。他担任过《梅县民报》和汕头《汕报》驻松口记者,还与人合办过抗日报刊《东方民报》。当他被派到东江游击区工作后,仍然发挥特长,从事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还与邬强一起率领东纵北江支队挺进北江,在英德东部地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年轻时曾供职于多份抗日报刊
1917出生的李东明,原名陈海萍,是广东梅县人。李东明的儿子陈建昌告诉记者,家族中非常注重对少年子弟的教育,父亲虽然没有读过大学,但一直在私塾接受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很高。“家乡沿海,乡民与南洋的往来多,归国的华侨也多,所以年轻人见识广,很容易接受革命思想。”
正如陈建昌所说,1935年,李东明就担任《梅县民报》和汕头《汕报》驻松口记者。李东明回忆说:“那时候知道有老共产党员在松口办报纸,我经人介绍做了记者。”虽然李东明并不记得自己当初是如何进行抗日宣传的了,但他认为,只有我党自己办的报纸,才能做好抗日工作。
1936年,他又与人合办抗日报刊《东方民报》(后改名《平报》),任记者。与此同时,他发起组织抗日救亡团体,任松口大众读书会总务干事。同年12月,李东明秘密组织了松口救国会。
1937年初,李东明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松口支部书记。他发起组织梅县救国会,负责编辑出版《救亡报》。同年3月,刚刚20岁的李东明就出任中共梅县临工委书记。
受伤回家被捕避过皖南事变
成了中共梅县地区的领导人,李东明很快引来国民党的抓捕,他只好离家转移到福建。1937年10月,李东明参加红军,历任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代理科长。后来他又成为最早的一批新四军,历任第二支队政治部教育科长,新四军教导总队中共总支部书记,新四军政治部干部科长兼军医处政治协理员。
1940年底,李东明因腿部中枪受伤,回到广东休养。陈建昌说:“当时他的一个部下叛变,出卖了他,1941年4月他就在梅县被捕了。不过也正因为他回乡养病,才没有碰上皖南事变。”
据陈建昌介绍,李东明被捕后各方对他展开了营救。被营救后,李东明偷渡香港,在途中却被日军抓到深圳三门关做苦工,后来才终于逃到香港。
领导北江支队建立抗日根据地
陈建昌说:“父亲跑到香港后,找到了廖承志。当时廖承志认为,我党在地方上缺人才,于是香港沦陷后,父亲就被廖承志派到东江游击区工作。”
1944年12月,日军会攻粤北,占领乐昌、清远、英德等地,1945年1月24日占领粤北重镇韶关,国民党在粤北的部队不战而溃。粤北沦陷后,广东面临全省沦陷之危局。
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中共广东省临委的决定,1945年1月底,东江纵队在惠阳县坪山组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北江支队和西北支队,各辖一个主力大队。
东江纵队政委林平根据党中央指示的精神和广东省临委的决定,对邬强、李东明两人分析了北江地区的形势,交代了北江支队的任务和方针,授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北江支队”番号,邬强任支队长,李东明任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北江支队的战略任务,是挺进北江,在英德东部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立稳脚之后,继续向粤北发展。
1945年2月下旬,东江纵队为了贯彻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决定建立以罗浮山为中心的根据地,以便把指挥中心从东江南岸地区北移到罗浮山区。
1945年3月12日,邬强、李东明率北江支队400余人,与西北支队并肩从博罗县罗浮山出发,经过增城,渡过流溪河,进入从化。支队在挺进北江途中,十分重视对沿途群众的政治宣传工作。行军途中,政工队、宣传和民运部门,沿途开展广泛而生动的抗日宣传工作,张贴北江支队动员群众起来参加抗日斗争的布告,散发宣传我党我军坚持抗日方针政策的传单,书写抗日标语。每到一地宿营休息时,对住地群众进行抗日演讲,演出话剧等多种宣传活动。部队所到之处,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做到秋毫无犯,赢得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1945年3月17日,经过长途行军,北江支队在邬强和李东明的带领下,到达英德县东部鱼湾地区的坝子白围村,实现了挺进北江的第一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