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霞:建议完善治水绩效考核机制 引入第三方评估

26.01.2016  10:56

东莞一水库,市民在岸边垂钓休闲。 东莞时报 资料图

关键词:水污染防治

省政协委员李光霞建议,积极推进我省水污染防治

完善治水绩效考核机制  引入第三方评估

东莞时间网讯 水污染,是当下的热点话题。今年省“两会”,省政协委员李光霞带来了《关于积极推进我省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的提案。李光霞认为,在新的形势下,为积极推进我省水污染防治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水十条”,需要全面深化水污染治理体系改革。

局部地区河段污染严重

李光霞说,今年国务院正式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了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等十条意见,共238项措施。“这个被业内称为‘水十条’的治污规划,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

行动计划》明确,到2020年,要实现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整体改善,水生态功能基本恢复。

而据李光霞调研,广东省年均降雨量为1771毫米,年均水资源总量为1830亿立方米,年均入境水资源总量为2361亿立方米。广东省水资源利用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较低。全省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为2100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的水资源占有量。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汛期降雨径流占全年的70%-85%,主要以洪水的形式出现;枯水期易出现旱情。三是水质总体较好,局部河段污染严重。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漠阳江、潭江等江河干流水道水质一般优于III类,但局部地区河段污染严重,流经珠江三角洲城市的河流江段及水量较小的跨市河流水质一般为IV类、V类。

水质性缺水问题亟待解决

李光霞认为,其主要问题在于,一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配置能力亟待提高。珠江三角洲等 经济 发达地区用水需求量激增,但蓄水能力不足,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粤北山区调蓄能力相对较强,但需水量相对较小,水资源未充分利用;东江流域和雷州半岛资源性缺水严重;西江水量丰富,但利用率低;大部分地区缺少备用应急水源。

二是部分水域水质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亟待解决。全省主要江河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仅为57.6%,城镇污水处理率仅为40.2%,大中城市河段污染较为严重,生态环境建设及生态恢复能力不足,部分水库水质呈现富营养化状态。珠江三角洲及粤东等地区已出现水质性缺水问题。

三是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城乡人均耗水量偏大。全省水资源已利用量占主要江河可利用量的30%,广东省年人均用水量为499立方米,高于全国人均427立方米用水量。

此外,水资源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各涉水部门协调机制以及江河水库水资源统一调度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基层水资源管理组织亟待健全,水资源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制定分期实施的污染控制策略

为此,她建议,要科学制定水污染防治目标,完善考核机制。“水十条”涉及的部门众多包括环保、水利、住建、发改、农业、林业、海洋等多个部门。她建议省政府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全面加强统筹领导与协调,科学合理制定相适应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抓紧开展水环境战略研究,编制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制定“广东水十条”实施方案。同时完善治水绩效考核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确保客观公正地评价治水效果,并避免为了追求短期效果而采取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切实落实水环境治理责任追究制度,构建水污染防治长效工作机制。

其次,深化水污染治理体系改革,推进环境管理制度创新。一是探索饮用水水源地监管新模式。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包括应急水源地)建设、保护工作,进一步创新规范化管理,严守生态红线,探索建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二是深化水环境功能分区管理。以流域为基本单元对流域的水生态系统进行分区,在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内对环境问题进行分类,制定分期实施的污染控制策略。三是探索水污染防治市场化机制。积极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改革,逐步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四是深化流域性污染风险防控。强化污染防治应急处置体系改革,开展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大环境污染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力度,建立省、市、县三级环境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和处理机制。

硬下手腕办一批环境违法案子

李光霞还建议,要加强目标管理和科学治污,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执行“水十条”要体现经济发展与水环境治理之间的平衡关系。突出流域综合管理的理念,根据流域特点和要求进行统筹防治,综合解决流域水问题。

一要狠抓污染源控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严格实施环保限批,加快推进重污染企业淘汰、整合和提升。通过水环境治理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二要探索将流域污染治理和沿河土地整备、开发利用相结合,借鉴推广“水污染治理+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土地整备+建设开发”的整治模式。三要积极探索新的水污染治理技术路线和工艺,加快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与深度处理。加快推进全省截污支次管网建设,严格实行雨污分流,提高污水收集率与处理率。按照全流域治理的理念将干流、支流、河涌同步治理。加强面源污染治理,尤其是简易垃圾填埋厂和渗滤液的处理。四要创新治污融资模式。创新生态环保 投资 运营机制,推动环境治理市场化。通过政府的投入来拉动引入社会资本,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即PPP模式)。五要创新环保执法体系。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硬下手腕办一批环境违法案子,切实强化对环境破坏行为的依法惩处。建立环保部门和公安部门执法联动机制。探索移动执法系统试点,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无人机执法试点,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

此外,积极宣传行动计划实施成效,及时揭露、批评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曝光查处的典型案例。积极推行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群众监督举报。通过宣传科普、教育培训等多种措施,推动建立节水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鼓励全民参与治污节水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