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赞誉严复传递三大讯息

28.04.2015  10:05

据日前的人民日报新媒体报道,正在福州考察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程来到严复故居进行考察。据报道,工作人员说,《政治学》等经典名著都由严复首次翻译引入国内。李克强补充道:还有《国富论》和《论法的精神》。他指着展柜内的《天演论》说,严复的翻译确实做到了信、达、雅,这本书我插队时也读过。

李克强赞誉严复:严复学贯中西,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向国人翻译介绍西学,启蒙了几代中国人,同时,又葆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严复。

领导干部有自己的好恶、兴趣以及关注点,领导干部抵达某地考察、参观,未必都要进行公开报道。一般而言,领导干部考察某地,经公开报道的考察内容,当都经过慎重的考量,与工作有莫大关联的。尤其是,其往往通过公开的考察、参观,暗示今后一个时期重大的工作方略以及工作指向。

李克强总理在福州考察严复故居,即应作如是观。

具体而言,李克强总理考察严复故居并赞誉严复,至少向外界传递出了三个方面的讯息。

其一,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伟业,在这个伟大进程中,“开民智”至关重要,人人“放眼看世界”至关重要。当今,我们有必要在开放先驱博大精神的辉映、感召下,强有力地推进开放进程。

作为清末极具影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广为人知的是,严复翻译《天演论》、创办《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

在腐败的清末,意识到国家危亡、民族危机的严复,一生疾呼实行变法,他认为,不变法,必将亡国。

那个年代,严复即已认识到,这一切都必须“从娃娃抓起”。故此,他效仿西方的重视教育,大力办校,积极办校。他除亲自总理北洋水师学堂长达20余年外,还帮助天津俄文馆、北京通艺学堂等办学。

严复鼓励教育,目的只有一个,“开民智”。现行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可以被认作是严复的首创。

值得留意的是,基于对国情民性以及西方实践的清醒认知与独特把握,严复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于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即便如此,他终生秉持操守、严守准则,一生孜孜以求,未曾有丝毫的改变。

事实证明,严复的言行立论,或许更接近中国最正确的路径走向选择。

凡此种种,相信李克强总理必了然于心。此时,他赞誉严复,更意味着,他认同严复的持论与追求,赞赏严复的言行与努力。

与其说赞誉严复是回到了近代中国开放的起点,不如说是在当今这样一个重要历史节点,汲取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的智慧与勇气,并以其为参照,大力推进百年后中国的开放伟业。

尤其是,渐进式、改良式、非革命、非颠覆式的严复式主张、实践,或许更符合中国当下的现实,更为当下中国不二的选择。

李克强总理赞誉严复,并不单纯是对于历史人物的臧否,其更代表了一种导向——当今,严复终生的秉守、追求,并未取得成功,当下的中国以及中国人,有必要继承、完成严复未竟的事业,有必要人人成为“放眼看世界”的严复。

其二,中国将全方位地向世界敞开心胸,将成为现在和未来,世界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分子。

中国的开放事业,历经上个世纪最后20年的风风雨雨,以及新世纪迄今依然不平静的历程,纷争、讼论依然未完全平息。中国走什么路,依然严峻而现实。

在此,我们有必要简要回顾严复的主要思想主张。

严复提倡西学。但是,他反对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严复如此比较“中学”与“西学”:“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总之,西学‘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

严复认为,即便尧、舜、孔子生在今天,他们也会向西方学习。要救中国,必须学西学和西洋“格致”:“盖非西学,洋文无以为耳目,而舍格致之事,则仅得其皮毛。”“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重要的在于:“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变革——“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和”。

康有为曾称赞严复:“精通西学第一人”。梁启超评价严复:“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胡适同样认为:“严复是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

以一颗“中国心”“放眼看世界”,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老子天下、自以为是,汲取人类一切精神养料,吸纳世界所有文明成果,一如严复曾引赫胥黎所言:“读书得智,是第二手事。唯能以宇宙为我简编,各物为我文字者,斯真学耳”。

这,或许就是李克强总理吁请所有中国“记住严复”的肇因。

今天,我们提及严复、肯定严复、重温严复、重拾严复,这本身就是一种姿态、一种选择——在当今世界,除了义无反顾地融入世界大家庭、成为世界大家庭之一员,顺应时代潮流,顺应文明发展进程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其三,赞誉严复,是一种汲取、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中国的反腐败,目的还是为了开放,为了将中国引向现代文明国家。而,开放的成功,离不开反腐败的成功。

众所周知,中国当下的反腐败如火如荼、势如破竹。反腐败在提振民众信心的同时,亦令人们思考反腐败之后的中国未来。

实际上,腐败亡党亡国论也好,腐败失去民心说也罢,其实都未必是反腐败的前提与必然——反腐败之所以成为“没有退路”的必然选择,在于:腐败与变革水火难容、势不两立,不反腐败或曰无力反腐,这不仅会令变革的对立面时刻寻机变盘翻脸,毁掉变革,且会令变革者一无例外地蹈入死地——这样的变革,甚或说,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结局。

历数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或大或小的变革,商鞅变法、秦始皇改革、永贞革新、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及至近代戊戌变法,之所以皆全然失败,无一成功,就在于,这些变革皆只变革,不反腐败。

要知道,任何一种变法、改革,都是对既得利益集团、腐败集团以及权贵势力的褫夺,都是对为富不仁者的利益平衡,都属于火中取粟、虎口拔牙。

实际上,但凡变法、改革,都无不会触怒利益集团、腐败集团以及权贵势力,都会与上述集团、势力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些集团、势力的强大无比以及残暴、血腥,往往又被变法、改革者低估。后者虽占据道义、民意以及历史发展方向的优势,但并不敌现实的坚硬话语权以及不按牌理出牌的无道。于是乎,商鞅以及戊戌六君子的喋血,也就在所难免。

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当下的变革、开放成功在握,就在于,上述道理,变革者已然心知肚明。并且,利益集团、腐败集团以及权贵势力已然天怨人怒、世所不容,上下一心,腐败团伙难有市场。

而,“没有退路”“永远在路上”的反腐败,实则就是变革成功的保证。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克强总理赞誉严复,着实是在为后反腐败时代、后变革时代的中国计,是在为中国的未来计——在当下大力反腐败的同时,不忘未来发展,筹谋未来发展,布局未来发展,起步未来发展。

这,或许就是严复浮出当今现实水面的深层内涵。(祝振强)

(共识网)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
端午节假期出游人次破亿 文旅产品服务丰富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徐壮)文化和旅游部24日公布2023年端午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新浪广东
深中通道完成海底穿针 深圳和中山在海底实现牵手
  新华社广州6月11日电(记者田建川、齐中熙)1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