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李纲台湾将展作“水墨”讲述现代“废墟”

24.09.2014  19:50

  中新社台北9月24日电 (记者 朱晓颖 陈立宇)一块块残砖千疮百孔,粗陋不堪,被编上号码,毫无目的躺在玻璃柜中。图片显示着它们被捡拾的地点。满墙砖块拓印,黑墨沁纸,放肆喷溅,仿佛无数个黑色十字架,表达着出离愤怒情绪。三百多块宣纸皱砖悬停半空。

  置身展厅,观客犹如被时空丢弃、剥去衣衫的孩子,洪荒式的孤独感汹涌滚来,令人窒息。

  26日将在台北艺术大学关渡美术馆开幕的“关渡双年展”,大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艺术拓展部主任李纲的作品将于此展现,名“废墟”。

  同来自亚洲十多个国家、地区的艺术品一起,对人类所构建的文化价值、自由意识,这些城市弃砖、水墨以当代抽象艺术的形式拓印标记立场。

  李纲24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访问时表示,本届双年展的主题“识别系统”,正契合亚洲艺术家“解构”当下世界、表达“自处”的意念。

  李纲这一场水墨“废墟”,一如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城市轮番拆建的“废墟”,一如当代人走失灵魂的“废墟”,似黑色祭奠。地面之上,一切附属,拆除、重建、推倒、再建……新老废墟轮替不止,周而复始;面对豁然开朗的眼界,人们在旧物中缅怀割舍,在光怪陆离的世界中手舞足蹈,又找不到去路茫然迷失。

  “我们都站在废墟的时代”,李纲说。

  “纠结”当道。究竟,是该把过去当作垃圾一并处理,还是该捡回些许零屑碎片,用只言片语,存档记忆,作为来世的某种线索和提示?

  李纲从民间征集来100块砖头,以异常严肃的方式,标注“身份证号”,作英雄颂歌般的悬挂、展现。

  即便如此,“遗失”也已成必然,“看到的只是碎片”,但他横亘而出的悲情提出了问题:该如何对待废墟?“对待废墟的态度,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未来。

  如此矛盾的呈现,或许和李纲的成长经历有关: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术世家,5岁就学习国画,进入大学后,主攻大写意花鸟,“八五思潮”扑面而来,正欲放手,突被“”回农村,在县文化馆触碰本土民间版画,爽劲刚刚上头,又回城读研,重攻大写意花鸟。

  “无路可走,我要变革!”在阴差阳错、循回往复后,他决定用水墨试验改面创新,“废墟”便是后来的冒险作品。

  整件作品耗时三年。

  城市动迁变幻,废墟随处可见,化为纸上,仅一介符号,或问或叹,李纲说:“我只是提问,其何去何从,却没有答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