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飞:擦亮东莞教育援疆的 “金字招牌”

27.04.2016  12:17

东莞时间网讯   “教育援疆,历来是重中之重,要有对国家、对历史、对民族未来负责的精神,全身心去做好教育援疆工作,推动受援地教育的发展,擦亮东莞教育援疆的金字招牌。”面对记者的采访,市政协副处级干部、驻三师教育局副局长、48团副团长李高飞,谈起自己两年半来的教育援疆经历,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脸上不时地露出自信和坚毅的神情。

融入当地主动服务

2013年底,李高飞随市政府党组成员、省援疆指挥部副总指挥黄少峰一起来到新疆喀什,踏上了为期三年的教育援疆之路。

“学习是工作的先导。”李高飞深懂其理。他去喀什和三师图书馆、博物馆参观学习,又主动请教当地专家学者,了解当地的民族习俗和地理人文。

扎实的学习使李高飞和他率领的教育援疆团队,很快融入到了三师图市教育人才培养的各个领域。他们主动参与学校的管理和规划,提出建议和具体措施45条,受到了各受援学校的高度重视。

两年多来,他们共上课19200课时,上示范课公开课530节,听课评课900余节。在东莞工作队的领导和支持下,2015年就建成了44团中学、51团第二小学、第三小学、第四小学的教学标准化建设项目。

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我们教育援疆,不只是简单地上上课、交流交流,建设几个教育项目,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培养和造就一支素质高、带不走的教师人才队伍。”李高飞和援友们在这些方面动了脑筋,想了方法,创造了一套“教师培养教师”新模式。

上门主动找“徒弟”。为了做好师徒结对工作,支教团队积极帮助支教点教师实现素质、能力、水平“三提高”。援疆教师杨珺一下子就招收了7名教师“徒弟”。

前方后方联动发力。去年下半年,受援学校10名教师到东莞挂职锻炼和跟班学习,让他们更真切感受到东莞教育的特色,近距离地接触到东莞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成立“传帮带”工作室。李高飞在工作队的指导下,在各受援学校建立了“传帮带”工作室,先后联系协调了14批次、36位东莞和惠州教育领域高素质人才进行对接和交流。

“传帮带”带出了一批好“徒弟”,培养了一批好教师。肖兴林指导的41团中学杨玉莲获得中国少年发展 基金 会颁发的“中国名师联盟、希望工程园丁”奖;肖兴林杨玉莲共同指导的41团中学学生卡德叶尔参加兵团举行的“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演讲比赛获一等奖;姚伟指导的赵慧在三师举办的中小学科技文化艺术节获得一等奖。

职业素养培训使毕业生成为“香饽饽”

李高飞还和同事们一起推行了一套职业教育新路子——职业素养培训。他和支教老师们将东莞职业教育的强势科目——职业素养培训,成功地嫁接到当地,在受援学校建立“职业素养培训中心”。

两年多来,为师市培养了340名教师和学生,为各团场教学点短期培训了1000余人,其中80%是维吾尔族学生,培养的学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图市职中服装专业的学生还有半年才能毕业,但乌鲁木齐勒塔吉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和巴楚万合服饰有限公司,就来校将毕业生“订购”一空。勒塔吉公司总经理爱比布拉说:“图市职校毕业生素质高、素养好,我们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