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凝聚合力因村施策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本报记者 刘晓娟 李艳良
特约记者 翁尚华 丘佳纳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北山大道硬底化工程基本完工,进出果场运输方便多了;14公里的水圳也已建成,困扰村里多年的灌溉得到彻底解决……”在大埔县湖寮镇莒村,村民陈伯高兴地向记者述说村里的新变化。其实,除了美丽乡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莒村“两委”班子还办了许多实事,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这幸福与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整顿工作分不开。
按照省的要求,今年我市共排查出软弱涣散村(社区)230个。整顿工作扎实开展一年来,升级转化率达97%,取得了明显的实效:基层党建工作得到加强,村级规章制度更趋规范,历史遗留问题有效解决。
“书记带头、领导挂点”
凝聚合力包村整顿
一年多的实践证明,把整顿工作作为市县两级的“书记项目”来抓,领导挂点、选派工作组、选派“第一书记”、选派党建指导员“四个全覆盖”,是一项体现领导重视、强化工作责任、凝聚整顿合力的措施,这从根本上保证了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整顿工作成效。
市委书记黄强率先垂范,带头落实书记项目、带头挂钩联系点,为软弱涣散村(社区)“把脉问诊”,带动市四套班子党员领导干部全部挂点包村(社区)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并按照市委的要求定期深入挂点村,开展研究一次整顿思路、过一次组织生活、走访慰问一批党员干部、办一件民生实事、解决一个突出问题的“五个一”活动。他挂点的梅县区程江镇扶贵村是典型的“城中村”,因党支部班子配备不齐、班子不团结、信访矛盾纠纷集中等问题被确定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今年6月,梅县区检察院干部胡伟军被选派挂任扶贵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程江镇干部冯伟忠也被下派兼任村支部书记。至目前,该村6件历史遗留问题的信访积案有4宗已得到成功解决,另外2宗正在走司法程序或努力解决,此外还解决了该村行路难、内涝严重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引进企业投资建成2600平方米的“扶贵市场”,惠及周边3万多市民群众,并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加了13万元。
通过选派工作组、选派“第一书记”、选派党建指导员“三个全覆盖选派”的方法,230支帮扶队伍进驻各村(社区),工作到人、责任到人扎实开展整顿工作。记者了解到,我市230个软弱涣散村(社区)都有市或县(市、区)党政领导挂点包村整顿,且市县两级领导全部到点指导工作2次以上。
自下而上逐级排查
因村施策突破重点难点
230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各自存在着不同问题。注重“一村一策”,破解突出问题,是一年来整顿工作的又一条经验。
据介绍,我市采取自下而上的形式逐级排查,坚持“三对接三查找”,主动对接纪委、政法、信访、检察、法院、公安等部门,对230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摸清底子、查明情况、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平远县八尺镇肥田村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后,立即修建了深90米的水井、容量60立方米的水池,新屋、榕树村民小组59户300多人饮水难问题得到解决。像这样因党组织服务意识不强的原因,导致村(社区)“两委”难办事,是软弱涣散村(社区)普遍存在的难题。对这类村,我市在整顿中注重调整优化“两委”班子、提高村干部素质,一年来全市共调整村党组织书记86名。
为确保整顿成效,今年我市制定印发了《梅州市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持续整顿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从2015年至2017年,全市村(社区)每年分别按照10%、8%、6%左右的比例进行排查整顿;同时,对排查出来的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实行动态管理,整顿完成一个,销号一个。一年内没有完成整顿工作的,下一年继续列为整顿对象。
狠抓班子建设
建强队伍筑牢组织堡垒
无论领导挂点、蹲点、驻点,抑或选派工作组,对被整顿的地方来说,都只是外在的作用力,唯有留下一支“永不走”工作队,村(社区)才能走上持久发展的“康庄路”。围绕选、培、管、用“四位一体”模式,我市坚持把加强班子建设、培育一批党性观念强、服务本领强、致富能力强、化解矛盾能力强、廉洁履职意识强的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作为整顿工作的落脚点,下大力气培育农村党组织带头人。
针对村党组织书记整体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的问题,我市采取回归一批、下派一批、遴选一批、退出一批、储备一批的“五个一批”办法,选准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一年来,我市60岁以上村党组织书记减少10%;确定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1328名。此外,我市还实施了“千名村书记轮训计划”和“千名村书记学历教育计划”,市级举办了2期示范班,对全市村党组织书记进行了全员轮训,组织325名村党组织书记报读农村行政管理大专班,增强了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