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是一种年俗文化的创新

17.02.2016  09:46

  ■ 孙维国

  本报昨日报道,猴年新春,一大批乡贤从世界各地赶回蕉岭县南磜镇步上村,和亲友团聚,品尝家乡味道,并参加了在村文体活动中心举行的“村晚”。

  据该“村晚”的“总导演”、深圳大学信息中心的退休教授黄云森介绍,举办“村晚”最大的目的在于凝聚乡情。这种凝聚力就是文化的力量。“村晚”不仅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而且是一种年俗文化的创新。

  不可否认,随着时代发展,不少传统年俗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消解和变异,比如拜年已经由过去的上门拜年方式,变异为电话、短信、网上拜年方式,令不少人遗憾。手机抢红包成为新年俗,也是传统发红包年俗的变异。此外,春晚也现已成为一种年俗,但春晚不是旧年俗,而是新年俗。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没有春晚,也没有春晚这一新年俗。自从有了春晚,这个新年俗已经被大多数人认可。又如,现在许多人过年外出旅游,慢慢地,过年旅游也成了一种新年俗,广受推崇。

  可见,新年俗的诞生是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的产物,属于正常现象。这种改变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年俗文化创新。从文化层面而言,新年俗的诞生,与其说是信息技术的力量,不如说是文化的力量。比如“村晚”蕴含的情感凝聚力,就是附载于“村晚”上的文化意蕴。这种文化附载,就是年俗文化的一种创新,更加契合现代人生活的方式。

  由此而言,对于传统年俗正在遭受的消解和变异,无需进行忧虑性解读,相反,我们应该乐见其成,并通过建设和创新,加快年俗文化的与时俱进,将不合时宜的旧年俗摒弃,继承、弘扬、创新优秀年俗文化。只要新的年俗文化切合现代人生活,就能凝聚人心,水到渠成地延续下去。“村晚”的成功举办表明,我们正在创新年俗文化,不但不要质疑,还要继续加快创新的进度,让健康、科学的年俗文化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