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村晚”36年未回家过“春晚”

08.08.2016  14:06
上世纪80年代,南磜镇文化站只有一间房,王福来作为该站唯一的专职干部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对于文化工作,王福来坦言“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有股劲”。南磜镇干部宋雪丹告诉记者,王福来还是当地年纪最大的“下乡组长”、资历最老的“老大哥”。

王福来在曲艺室演奏二胡。(吴腾江 摄)

  ●本报记者  王玉婷

  特约记者  涂永平  陈晓光

  南磜镇距离县城22公里,山路蜿蜒曲折,是蕉岭县最偏远的一个镇。王福来是南磜镇文化站站长,从22岁青年时代到现今58岁,他扎根南磜36年,成为当地年纪最大的“下乡组长”。

  主动求“降级”的站长

  “我们的文化站要从特级降到一级!”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调研组来南磜调研时,王福来主动申请将当地文化站降级。原因是南磜、北磜两镇合并后,原北磜镇文化中心被烟草公司购买并拆除,全镇文化站面积减少了。当时听到他如此汇报工作的领导,不禁笑了。而最终综合各项建设情况,南磜镇文化站总分仍达到特级标准。

  记者初见王福来,他便直说:“我很普通,没什么好采访”。他很“吝啬”言语,特别是介绍其事迹时,三言两语后便转了话题。然而,他对待工作却丝毫不“吝啬”努力。

  南磜镇文化中心大楼是村民最喜欢的休闲娱乐场所。这里共有4层楼,设有电子阅览室、图书室、曲艺室、民乐室等10个场室。

  该中心的落成,少不了王福来的功劳。上世纪80年代,南磜镇文化站只有一间房,王福来作为该站唯一的专职干部在这里工作和生活。1992年靠上级拨付4万元建成一栋两层楼,2002年冬才建起文化中心。“项目的立项、报建、避雷、消防由我负责,到有关单位做好报批手续,前后花了3个多月时间,每周至少三次跑县城,跟银行、气象局、消防大队等沟通。”王福来淡然地说。

  “群众对广场路灯等基础设施有需求,福来哥都很落力解决。现在每天傍晚,村里男女老少都会到中心广场唱歌跳舞,可以健身,还可以沟通感情。”南磜村民何小梅说。

  12任宣传委员的好帮手

  “不是不想走,而是我没本事。”王福来打趣道。从工作至今,镇里已经换了12任宣传委员,但他仍然坚守同一个岗位。但这并非“没本事”,而是“舍不得”。与王福来共事了20多年的南磜镇残联理事长何祥生告诉记者,王福来对这份工作很有感情。因长期伏案工作,6年前他患上了较严重的胃病,但仍坚持带病工作至今,任劳任怨。

  他放过电影、恋过写作、迷过摄影,爱唱山歌、会拉二胡、还懂画画。对于文化工作,王福来坦言“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有股劲”。他笑着说:“上世纪90年代有乡贤送了部相机给镇里用于宣传,后来由我‘接管’。当时高兴坏了,整天抱着相机到处拍照、写稿,还时常向报纸投稿。”

  爱好让他乐此不疲,责任则让他知难而进。上世纪90年代后,年轻人大多出外务工,镇上剩下老少留守。眼看该村传统特色金狮锣鼓队人才青黄不接,他走家串户物色合适人选,还时常“拉拢”老师傅们,最终成立起锣鼓队。现在锣鼓队约有30个人,逢年过节不用愁了。

  春节是王福来最忙的时候。他从大年二十开始筹备春节的文体活动,下乡了解村民表演节目情况。文化中心离家仅3公里,他却36年没有回家跟亲人共度“春晚”。

  “福来叔热情、热心,36年扎根基层,很难得。我初来南磜任职,他帮助了我很多。”南磜镇干部宋雪丹告诉记者,王福来还是当地年纪最大的“下乡组长”、资历最老的“老大哥”。“下乡组长一般都由青年人担任,但他不辞辛苦坚守一线。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