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镇村行”大型采风活动系列述评之美丽乡村建设篇
●本报记者 罗娟娟
梅州新农村建设早已高潮迭起。在本报“镇村行”大型采风活动走过的38个乡镇中,记者发现,各镇村对建设新农村的理解已经不仅是形式上的搞建设,而是努力把新农村“建”到农民心坎上。在这场持之以恒的“武装”农村行动中,各镇村各显神通,力争建成农民得实惠、能致富的美丽乡村。
建农民想要的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不一定要大刀阔斧。从农民最实际的需求出发,同样能在农民心中“建起”新农村。在兴宁市水口镇英勤村,一座横跨琴江的新建大桥改变了该村南北两岸近2000名村民的出行难题,一直被琴江隔离的北岸村民在大桥通车后,纷纷新建或装修起了自家房子。而看到大桥通行的便利后,外商也准备在北岸投资建设花木园林场。一座大桥改变了一个村庄,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务实的举动,足可以引发连锁反应,获得群众的认同和大力支持,让新农村建设得以迅速推进。
同样的连锁反应还发生在偏远的五华县横陂镇新联村。该村从村头到村尾足有7公里,以往时常发生偷鸡摸狗的事情。2012年,在政府和乡贤的支持下,新联村在村口建起保安亭,严查进出车辆,并形成了严格的保卫制度。2年多来,该村实现了零盗窃。村中治安环境好了,村民安居乐业了,回村建新房的村民越来越多,乡贤还筹资200多万元建设村道和饮水工程等。
要调动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的积极性,就是要建农民想要的新农村。除了村容村貌的改变,更要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解决最根本的问题,让群众真正满意,才能让新农村建设事半功倍。
建农民想不到的新农村
经过多年的摸索,新农村建设不再是“千村一面”。在此次“镇村行”采风活动中,记者发现,各种独具特色的新农村在我市比比皆是。在堪称新农村建设典范的五华县横陂镇小都村,引入城区“物业管理”,由专业物管人员进驻村庄,实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并搭建完善的物业管理架构,把农村建成大型社区,这是农民们之前想都想不到的事情。
建农民想不到的新农村,这是对新农村建设的更高要求。除了村容村貌新,干部的思想作风也要不断更新。在梅江区城北镇扎上村,全村11名“包户干部”经常走访群众、了解村情民意、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如今,城北镇已经实现了联系服务群众网格式全覆盖,247名区、镇、村干部直接包村包户服务5万多名群众,形成“有困难找包户干部”的良好风气。
建农民能致富的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发展观念问题,创造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惠群众。蕉岭县新铺镇尖坑村引入社会资金,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种植竹稻脱贫致富。不少村镇还利用独特的资源发展美丽乡村游,把新农村建设与乡村休闲游结合起来,让新农村建设有了产业支撑。
与其建设“标准化”的新农村,不如求真务实,让各地因地制宜寻找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从民生实事入手,从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动力入手,一步步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切实把新农村建到农民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