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祖父笔下的江南春色
原标题:杜甫祖父笔下的江南春色
学习经典
文/刘黎平
杜审言在唐朝诗坛也算是个“大咖”,只是他的孙子杜甫太了不起了,因此杜爷爷的名声被掩盖,不太为民间所知。不过,在学术界,杜爷爷一直是一位比较重要的研究对象。
杜审言生活在七世纪下半叶和八世纪初,他的应试能力似乎比杜甫强,中过进士,后来一直当到修文馆直学士,也就是给皇帝润色稿子的角色。
杜爷爷一直很自负,说话很尖酸。唐初的时候,有一个文艺男组合,名为“文章四友”,这四人是李峤、苏味道、崔融、 杜审言。苏味道后来当上了天官侍郎,杜审言竟说了一句:“味道必死。”旁人大吃一惊,赶忙问:“怎么回事?”杜审言冷笑着说:“羞死。”言下之意,苏味道不配这个官职。本来大家都是一个朋友圈里的哥们,水平相当,居然毒舌到这个地步,可见杜审言何等高傲。
杜爷爷写诗确实有两刷子,他流传世上最有名的是《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当时,杜审言在江阴任职,和一位姓陆的朋友和诗,写的是早春景色。杜审言笔下的春天是江南的春天,同时又是游子眼中异乡的春天,因此,他开口就说:只有在外面做官的人,才会敏感于季节的变化,“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游子对于大自然物候的变迁,如同燕子和大雁一样,相对于其他群体确实敏感多了。
“物候”到底有多大变化呢?接下来,杜审言描绘出一幅早春景象,天上的云霞在海边升起,照耀着江南,过了一条江,春色就和北方不同,还是正月,这里的梅树和柳树就已经春意盎然,“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温暖的气息,让黄莺啼叫歌唱起来,热情的春光,让河水里面的浮萍变得青绿,“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大好的春光,本来会让人开心,但对于游子而言,则非如此。他乡的春光越是明媚,思乡的情绪就愈发浓郁,因为他乡的春光会引发游子想念家乡的春光,眼前的春色会引起联想:外面的春天如此美丽,家乡的春天应该也是如此吧?由此及彼,江南的春色反而诱发杜爷爷的乡愁。
当然,诱发乡愁的还有朋友的“古调”,于是感情再也控制不住了,“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杜爷爷这首诗,好在景物描写很传神,反映出了春天的地域特色。可能身为江南人不一定能捕捉这种变化,为什么?因为没有对比。因此,我们想要有生动的文字功夫,要多去走走,多做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