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杜绝早摘,让梅州金柚以质取胜

22.08.2016  16:37

  本期主持  张柯

  李艳良  马健祺 温景添  刘  菲对本文亦有贡献

梅县区300多位柚农纷纷签名承诺不早摘,保护梅州金柚品牌。(连志城 摄)

  日前,梅县区300多名柚农齐聚一堂,在“梅州金柚不早采摘”的签名板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承诺不早摘金柚,携手保护梅州金柚品牌。

  金柚产业在梅州农业版图中占据主导地位,已成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金柚产业发展并存的是早摘、抢摘行为。随着产业规模及名气日益打响,因早摘、抢摘而流入市场的不成熟柚果所造成的冲击早已从个体转移至区域——“梅州金柚”品牌。这一短视行为引起我市农业部门及行业的警惕。在8月19日召开的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上,市委书记谭君铁指出,梅州农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加工率远低于全省全国水平,缺少叫好又叫卖的品牌。对此,务必从企业主体建设抓起,从生产端入手、从供给侧发力,做响品牌、做大规模、做好营销,扩大有效供给,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为此,记者走访农业主管部门及我市柚类主产区,探寻早摘行为何以屡禁不止,各级农业部门及金柚行业业内人士如何通过有形和无形之手,维护区域品牌、擦亮金字招牌。

  【扫描】

  早摘金柚屡劝不止

  8月中旬,走访梅县、大埔的乡野田间,随处可见垂挂在柚树上的累累硕果。农民们为金秋的收成做最后准备,加工车间里工人们忙着检查生产线、调运包装箱,为一年一度的蜜柚购销潮预热。一年辛勤收获的期许,化成或静或动的身影。

工人在柚园辛勤劳动。 (吴腾江 摄)

  然而在一个月前,市县农业部门接连接到相关举报,部分仅有成熟蜜柚一半重量的“生果”已经出现在个别柚果加工车间,经过包装流向外地市场。这并不是新鲜事。事实上,早摘、抢摘行为自梅州柚类种植、流通形成规模之时起就已然存在,是柚类产业老问题。本报曾多年追踪报道这一现象。2011年,梅州金柚(蜜柚)发展座谈会更提议设立梅州金柚 “开摘日”,以期严格把握采摘期,杜绝柚果早摘现象,保证柚果品质,维护梅州金柚品牌的声誉。尽管因为柚类特性及地区小气候等客观因素,使开摘日未能具体实施。但更为关键的是市场行为主导,行业自律薄弱,早摘现象屡劝不止。

  在记者多次走访中,参与加工早摘柚果的企业工人往往告知该批柚果将作为祭拜柚,不会在市场流通。但记者看到,清洗包装后的柚果一并打上商标,俨然商品柚模样。

位于梅县金柚产业园内的纸箱厂今年刚刚投产,工人们每天加班赶制纸箱。(吴腾江 摄)

  梅县区农业局种植业股负责人李建基告诉记者,祭拜柚是合理早摘柚一种,另一种为用以加工柚饮料、提取柚黄酮的深加工柚,由于不是直接食用因而作为特殊用途予以区别。他指出:“不合理的是为了抢上市作为商品柚进入市场的那部分。”

  【问题】

  早摘柚或变身商品柚入市

  针对部分柚农着急售卖的情况,农业部门更多的是采取宣传培训及行业自律等方式进行引导,早摘抢摘柚子的情况有所好转。大埔县农业局秘书股负责人李演江介绍,根据所掌握的情况,今年早摘的多是一些散户,所占比重很小;“有些大户早早拿到订单,还是会等到最佳采摘期才开始采摘”;而龙头企业、大型合作社及经销商们本着“好品质柚果不愁卖” “品质不好的柚果不能收”等行规,也在促使有想法的柚农朝标准化种植、管理发展。

  但市场投机行为的存在,使政府、行业乃至柚农维护品牌品质的努力仍易受冲击。对此,基层农业部门显得尴尬。如何辨别、核对、追查早摘金柚的用途及流向,是目前的一个“盲区”。

  即便确定早摘柚果将以商品柚流向市场,基层工作人员除了面临无法可依、无权执法外,对是否该介入、如何介入这一市场行为也有顾虑。

  【对策】

  今秋起对特殊用柚进行备案登记

  随着龙头企业队伍扩大、金柚仓储及加工能力提高以及品牌化进程加快,与早年相比,梅州金柚市场抗风险能力有明显提高。大埔蜜柚、梅县金柚已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完善的科学栽培管理体系。此外,得益于温差优势,借助节庆销售是梅州金柚的另一大优势。拓宽线上线下市场同步发力,也使得同等时间内实现销量和效益再扩大。

  但必须看到的是,在梅州金柚抓品质走市场的同时,海南、广西、云南等地众多蜜柚种植基地兴起,今后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中秋佳节前上市优势将不再是梅州独有。业内人士分析,因为新产区还需观察是否适宜种植、积累种植经验等,梅州仍有时间抓好品质站稳市场。

  记者从市农业局获悉,该局正联合多部门及行业协会起草制定行业规范,引导市场行为。决定从今秋起对特殊用途柚果进行备案登记,明确特殊用柚数量及流向。同时,启动企业红、黑名单,配套建立企业征信体系。产品质量高、企业信誉好的企业将纳入红名单,借助政府及行业平台加大推广;而非特殊用途,却早摘、抢摘金柚,或备注特殊用途柚却以商品果流入市场,一经核实,其经营主体将被列入黑名单,承担来行业自律的压力。目前相关方案(草案)正在进行征询及调整。

  与此同时,县级农业部门积极通过申报项目,落实一系列抓品质、强品牌举措。目前大埔正在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10万亩大埔蜜柚)标准化生产基地,旨在引导大埔蜜柚往规范化栽培、规范化管理、提升柚果的质量等方向发展。梅县区借助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争取奖补资金鼓励企业、基地新建仓储、创建示范园区等,引导社会资金投资金柚深加工,加快金柚产业转型。

  【探路】

  抓品质扩渠道打造品牌优势

  在防微杜渐阻断早摘柚变身商品柚流入市场的同时,梅州金柚的品牌建设也毫不松懈,龙头企业稳步发展。在大埔,种植蜜柚的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5家、上规模的蜜柚场106户,带动蜜柚种植农户6.68万户。而梅县区的柚类企业农业商标多达20多个。

  标准化种管提高品质

  “驮娘柚”,通过品牌文化打造、强化节庆品牌,以黑马姿态迅速成为业内焦点。

  “驮娘柚”起源于松口镇种柚大户祝永旺承包柚园的故事。祝永旺由于早年在珠三角务工时,帮助老板悉心照料其患病母亲,得到老人及雇主的感谢。在老人病逝后,雇主将松口果园承包给祝永旺打理。这位外地人、门外汉带着兄弟前来照管,逐渐摸索出一套合适的管理方法,果园产量也从接手时的60万斤跃升至300万斤。

祝永旺的柚园位于松口镇,承载着孝悌文化的“驮娘柚”起源于此。 (吴腾江 摄)

  该故事经合作伙伴获悉后,一个以其柚园为核心的品牌就此诞生。由于其承载的孝悌文化及较高辨识度,短时间内打开国内市场。目前项目一期众筹目标已顺利完成,客户遍布国内各省、区、直辖市,最远的卖到了新疆。据农财网农产品经理、“驮娘柚”品牌运营人江树锋介绍,该项目已吸引多个电商平台洽谈合作,但他们所做尝试并不止打通渠道,而是通过一手扩渠道,一手抓品质,在市场上形成品牌好、果品优、价值高的良性循环。目前,农财网旗下梅州市农管家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以祝永旺果园为核心,在企业旗下1000多位社员中推行标准化种植管理方案,提高果品品质。

  携手电商平台扩市场控品质

  在梅县区电商产业园内,十记果业电商部办公室内十多位年轻人正在电脑前忙碌,通过网络与遍布各地的消费者沟通。

  早年布局珠三角市场,起步于沙田柚的十记果业走出松源,大宗批发交易额可达5000万元,而去年起陆续与京东、中粮我买网、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合作,快速发展为省内规模最大的线上水果供应商。“今年线上销售额已经达到6000万元,随着接下来蜜柚上市,距离线上1.5亿元销售目标不远。”十记果业梅州负责人曾榆告诉记者,企业之所以发展迅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实现销售市场版图的迅速扩大。“线下的金柚大宗批发走量基本固定在2000万斤/年左右,但借助电商平台,同样销售期内,总销售量可实现翻番。”

  多了第三方平台方的参与,企业及合作社对柚果品质的把关又多了一道。据了解,目前十记水果专业合作社共有600多户柚农,通过农资供销社及农事服务队统一配送化肥、农药及田间管理服务,更借助与中粮集团合作,实现中粮营养学院专家与基地果园对接。

  【记者手记】

  找准定位披沙沥金

  梅州金柚发展历经波折。在各级政府部门引导扶持下,梅州柚果产业摆脱早年无序发展的情况,步入发展快车道,无论规模、产量、产值均具有一定地域影响力。在农村,种柚子、盖房子、买车子早已不是新鲜事,柚果产业成就了不少农民的奔康致富梦。

  在日前召开的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上,市委书记谭君铁指出,做响品牌、做大规模、做好营销将是梅州农业产业重点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梅州金柚产业到了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部门、种植或经营主体都应该把好市场需求的脉搏。

  金柚产业链还有更高的价值亟待挖掘。从投入品而言,梅州蜜柚套袋的市场需求量庞大,但依然依赖福建市场;位于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的梅县金柚产业园中,今年新投产的纸箱生产厂加班赶制各种规格柚果包装箱,但依然供不应求。从深加工而言,梅州金柚深加工企业目前屈指可数。因为柚类水果的特性,导致深加工技术门槛高、投入大,这也是导致深加工起步晚的客观因素,但另一方面这彰显巨大的潜在价值。梅州金柚能否在市场洗牌时披沙沥金,既要看生产商品能否满足市场需求,也要依靠开发的新产品产生新供求,带来新效益。统一品牌意识,树立品质增值理念,延伸产业链创造新的市场价值,将实现优质优价的良性循环,实现各方利益的统一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