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毒跑道”要对症施治
10月中旬就已被传得沸沸扬扬的“毒跑道”事件,至今仍没有平息,且逐步扩展为全国性的话题。在过去的一周里,随着教育部针对该现象的表态,相关舆情再次引发了一波新的高潮。(11月16日 南方日报)
塑胶跑道这个校园里的“标配”设施如今被扒得“遍体鳞伤”,这个“隐形杀手”如晴天霹雳,让家长们不寒而栗。据公开报道显示苏州、无锡、南京、东莞、郑州、深圳等多个城市都出现学生“咳嗽”“流鼻血”等情况。时至今日,“毒跑道”事件发酵已一月有余,随着澎湃、高涨的民意和此起彼伏相关部门的表态,“毒跑道”在全国刮起了舆论风暴,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高温难退。
诚然,“毒跑道”事件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学校跑道“中毒”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真相到底是如何,相关部门不能遮遮掩掩,秘而不宣,更不能信口雌黄,是国家检测标准缺失造成的,还是把关不严致使劣质跑道“应运而生”?有毒物质来自哪个环节?无良厂商如何突破重重监管的“关卡”?必须将这些问题查清楚,弄明白,给家长们一个信服的说法,绝不能让真相跟着“烂尾”。这既是一个负责任政府应有的担当,也是对家长们关切的最好回应。
“海恩法则”揭示:每一起严重事故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那么,在隐患面前,人们为何不能“吃一堑长一智”?难道非要等到出了事故,才去补救吗?血的教训,生命的代价难道还唤不醒人们的警觉吗?虽然针对“毒跑道”事件已展开了排查,该检测的检测、该停课的停课、该更换的更换,事件正步入解决“正途”。但回溯这一事件的发展链条,不难发现仍有太多值得警醒之处,需要汲取教训。
笔者认为,杜绝“毒跑道”,关键是对症施治。是塑胶跑道检测标准空白的,那就要建立、完善检测标准体系,从源头上把好关,该整顿的企业要整顿,该关停的要关停,让产品质量与时俱进;是责任不落实、监管缺位造成的,就要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问责追责,绝不手软;是工程领域偷工减料、无良逐利、暗箱操作、贪污腐败引发的,那就得顺藤摸瓜,拔出萝卜带出泥,一查到底,严肃惩处,绝不姑息迁就,坚决杜绝层层转包、以次充好等问题,以此消除校园安全隐患。
值得一提的是,杜绝校园“毒跑道”,地方教育部门固然难辞其责,住建、环保、质检等部门也不应袖手旁观。“毒跑道”之所以泛滥成灾,归根到底是从学校到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各有关部门,都没有把学生的生命安全真正放在心上。要重拾对生命的敬畏,才能避免“毒跑道”事件再次发生。无论政府、学校、企业还是个人,要时刻敲响公共安全的警钟,承担该承担的责任,树立对生命的敬畏,怀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敬畏生命、敬畏责任、敬畏制度,这是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马克思曾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心有所畏,才能行有所止。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工作的导向。相关部门要吸取深刻教训,认真总结“毒跑道”事件发生原因,以问题为导向,寻找对策,查漏补缺,科学解决,呼吁监管机制的不断“升级版本”,举一反三,构架起更加牢固的健康安全体系,别让“有毒跑道”泛滥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