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172条断头涌 番禺南沙最为集中
问涌哪得臭如许 人为阻塞活水无
南沙其中一条断头涌,它将与废弃采石坑相连,建成南沙凤凰湖。
记者巡城断头涌 发现今日臭水昔时多是美景水乡
文/记者曾卫康、廖靖文、何瑞琪、李立志
通讯员郑斌、南宣、番宣、黄埔宣
图/记者邱伟荣、黎旭阳、陈安
本报13日见报的《广州有172条断头涌》的报道引起众多市民的关注。昨日,本报记者兵分多路,逐一探访荔湾、海珠、南沙、番禺、黄埔等各 区的断头涌,理清它们的现状,分析“断头”形成的原因,了解河涌周围居民的感受想法,并密切关注断头涌治理的未来。本期推出“我身边的断头涌”问题篇,呈 现广州市断头涌的分布全景,探究其背后形成的问题原因。
记者走访发现,其实不少城区的断头涌都曾风光旖旎,但后来多因人口密集、人为堵塞等原因,水体污染相对严重,变成“臭名远扬”。
“断头”有说法 种类各不同
广州172条断头涌中,番禺南沙最为集中。不过这两个区的断头涌有些特殊:番禺的断头涌是指由于地势特殊、部分由高地源起的河涌,又称源头涌;南沙断头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山洪下泄、采石场以及渔民人为改造的因素,水质较老城区要好一些。
荔湾:
8条主要集中在芳村
荔湾区河网密布,而南荔湾花乡芳村也是河网如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荔湾区八条断头涌主要集中在芳村地区,过去主要是花卉等农田灌溉的河涌,而北荔湾片区则有大地涌等断头涌。
其中,芳村地区断头涌集中在葵逢围、芳村围、海龙围,包括牛肚涌、郭村涌、南漖西涌、下市涌、江尾涌、白鹤沙涌、菊树北涌等。而北荔湾片区则是荔枝湾大地涌等断头涌。
郭村涌:
菊花田变污水溪
“10多年前,这曾经是一条美丽的小河涌,每年端午期间,郭村龙舟在此穿行”,程先生在郭村河畔生活了20多年,见证河涌从清水变成污水,再变成断头臭水沟的过程。
“这里过去都是菊花田、菜地”,随着城市的发展,郭村涌环绕的郭村,成为了全国鲜花批发集中市场——岭南花卉市场所在地,随着岭南花卉市场 不断扩建,郭村涌旁边已经成为岭南花卉批发市场的一部分,“栽种菊花的田园,生产新鲜蔬菜的菜地也远离我们,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堆砌的批发市场棚架。每 天,吵闹的拉车仔、乱鸣喇叭的小货车,让居住在附近的居民们彻夜难眠。”
昨天上午赶到现场的记者发现,郭村涌的颜色呈现暗绿色,河涌上不时还漂浮着五彩的油污。从水闸进去,郭村涌一边是生活小区,一边是著名岭南花卉批发市场。河堤中的出水口,不时听到阵阵污水涌进河涌的声音,臭气熏天。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前些年岭南花卉市场扩建、郭村生活村建设,有一段河床被提高了,“好像放了些水泥等物品,也好像为了地基坚实修了水泥基块,导致郭村涌水流不出去,成为断头涌。”
附近居民郭伯表示,断头的郭村涌目前靠暴雨来调节水位,在丰水期时候,臭味还不算严重。但到了枯水期的时候,郭村涌就是一条污泥小溪,河床外露,堆积的污泥被太阳暴晒,发出臭味更加难闻。
原因:
城市建设提高部分河床
番禺:
95条占全市大半
广州总共有172条断头涌,番禺就占95条。番禺为什么有这么多断头涌?番禺水务部门是这样解释的:番禺位于广州市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境内四周江环水绕,河网纵横。由于地势特殊,部分由高地源起的河涌就形成了源头涌,俗称断头涌。
小龙涌:
不太臭但流不动
从南沙港快速亚运城出口往东,大约三公里左右就是小龙涌。亚运城周边的断头涌还有不少,比如裕丰涌、南派涌都是断头涌。
昨天因为下雨,小龙涌河水表现尚可。“今天算好啦,下雨闻不到气味。”小龙涌离亚运城还有一段距离,周边还有不少田地,是典型的岭南水乡。 附近的村民老陈告诉记者,这条涌里的水基本上不太流动,下雨天、涨潮时水质会清一些,天气热时河水的气味还是很大,颜色也发黑,偶尔会用来浇菜。下面有水 闸,水闸开了水质就会好些。
小龙涌上游是番禺的石碁镇,是番禺工业重镇,工厂林立,人口密集。老陈认为,“上面污染太大,下面就遭殃了。”
不过番禺水务部门称,这些断头涌“均与主涌或通过水闸与外江相连,感潮能力强。可以通过引外江潮水济涌、人工湖补水济涌、污水处理厂中水补水等思路治理断头涌,目前需要连通的断头涌基本已连通。”
原因:
上游地势高
下游闸少开
海珠:
海珠区水网密布,被周边居民称为“臭涌”的河涌也有不少。
康乐涌:
海珠最臭垃圾漂浮
说起海珠的“最臭”河涌,很多街坊都认为当数康乐涌,哪怕是在治水之后不久,群众对康乐涌太臭的投诉也从不间断。康乐涌也是一条断头涌,流经城中村内的河段,不少成为了暗渠甚至堵塞。
记者行经广州大道南,距离康乐涌还有100米,就闻到恶臭袭来,紧紧捂着口鼻臭味仍然窜进来,只得快步跑过。在这一带送货的王哥说,康乐涌 涨水的时候,稍微没有那么臭,水位低的时候就臭不可闻,经过的人根本受不了。而在康乐村内,居民对康乐涌的恶臭已经麻木了,“没有办法的事,就是担心小孩 长期闻着,对身体不好,但也没有办法”,开杂货店的湖北人老刘说。
在枯水期,康乐涌两边河床黑乎乎的淤泥暴露,黑色浑浊的涌水流动缓慢,不时冒出泡泡,还漂浮着许多拳头大的浮泥和饮料罐等垃圾杂物。
记者了解到,康乐涌在2010年前后进行过治理,主涌基本截污,但这个截污并不彻底,因为还有东西两条支涌,基本上被城中村的楼宇覆盖,成 为暗渠,无法截污。康乐村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接通过管道排进村内的一条条臭气熏天小沟,继而流向了康乐涌东西两条支涌。水务部门在东西两条支涌口设置了 截污闸,但成效有限。
为何不彻底截污,海珠区方面的解释是难度很大,拆迁难、工程量大,即使有钱,村民也不一定愿意。
原因:
截污不彻底暗渠排臭水
黄埔:
5条都在长洲岛
根据记者走访和黄埔区水务部门的数据,该区断头涌主要分布在长洲岛。长洲岛内水系发达,其中共有5条断头涌,分别是长洲二号涌、三号涌、五号涌、六号涌和七号涌。
长洲二号涌:
暴雨一来心惊惊
在长洲二号涌,居民王先生对曾经的一场暴雨记忆犹新:“水涨得很快,差不多要溢出来。”他晴天走过该涌,河底淤泥沉积,有些发黑。
这是一条断头涌的情况。涌与涌不通、涌与珠江不相通,没有活水流入,水循环动力不足,所以导致淤泥迅速沉积而造成河道堵塞,水体变黑变臭。当暴雨袭城时,水位暴涨水体倒灌,导致局部地段出现较大面积内涝。
王先生认为,断头涌影响了长洲岛的人文景观,淤塞问题影响了长洲岛的生态环境。
河涌何以断头?一方面是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比如长洲岛的新担涌,1963年兴建黄埔造船厂将新担涌拦腰截断填埋了约450米长的水道,从此长洲湾成了死水湾,长洲湾整体自然环境大受影响,直到2008年投资约3000万元,复通河道。
另一方面,断头涌也有自然形成原因。如黄埔湿地,当年围垦留下了二号涌、三号涌、五号涌等四条断头涌。
原因:
围垦留下
断头涌
南沙:
约有49条
南沙区断头涌约有49条。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山洪下泄自然形成,二是为运输采石场石料而人工改造形成,三是围垦区渔民为出海和回家而人工改造形成等。基本不存在人为填堵而形成的断头涌。
采石场留下一潭死水
从南沙进港大道进入南沙城区,能见到不少采石场的痕迹,这些采石场如今已经弃用,不过当年造成的影响还存在,断头涌就是其中一个。
在进港大道南沙城区附近的一个采石场的旧址,采石场早已停用,植被已经复绿。不过下面深深的水坑还是令人印象深刻,这是因为当年采石场要运 送石料,人为改造形成的。采石坑基本是一潭死水,与周边水系基本断开,因为下雨,并没有多少气味,附近也没有多少人经过,不过现场近期又有动工的迹象。
南沙水务部门介绍称,南沙将进行凤凰湖建设工程。将蕉门村涌、坦尾涌、鬼横涌等断头涌与现有的废弃采石坑连通。
原因:采石场人工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