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广东的“扶贫日”报告⑥

27.10.2014  18:16
   我省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已经到了攻坚克难的时期。在实践中,一些驻村扶贫工作队通过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成为了农村维稳、凝聚民心的生力军。

   “问题村”的重塑

   从广场舞到村级法官工作室

   从新丰县城出发,不到10分钟便可到达龙围村。这个距离县城仅1.8公里的“城边村”,该村是省委宣传部的帮扶点。2013年,该村贫困户还有39户,低保户有43户。

   10月14日上午,当笔者到达龙围村时,驻村扶贫干部樊启林,一身迷彩服,从修葺一新的村行政文化服务中心大步走了出来,他刚和两位村干部商量了近期的一些工作。

   去年6月,樊启林正式进驻该村,从部队带下来,事事雷厉,他在短时间考察后,制定三年扶贫计划——完成34个项目,涉及大小44项内容,预计投资450万元,带动社会各种投资250万元。一年半时间不到,他已经完成了18项,包括实现硬底道路“家家通”,几十盏路灯照亮这个“城边村”。

   樊启林最“得意”的项目,便是这个由一间旧学校改造而成的行政文化服务中心——除了村委的办公室,这里设有图书室、远程教育培训中心、乒乓球室,一个以篮球场为中心的村民活动广场,以及新丰第一个村级法官工作室。

   这里是龙围村村民名副其实的活动中心。每当夜幕降临,这里就灯火通明,村里的男女老少,伴着明快的音乐,在此翩翩起舞,享受一天最美好时光。

   就在一年前,村里却是另一个样:村里最大的娱乐就是打麻将,年轻人赌博成风,吸毒闹事是常态,2013年有15家村民因赌六合彩卖掉了房子,9人因打架闹事判刑……

   这个重点帮扶村更是一个问题村,刚进村的樊启林看到了问题的症结,他决定“扶贫先扶志”,从改变农村的精神面貌做起。他在广场舞中找到了灵感。到龙围村不久,樊启林就发现一些村民喜欢跳广场舞,但村里没有文化广场,她们就三五成群地聚集在房屋前、村道边跳。樊启林决定用广场舞,深入群众做群众工作,逐步改变村的社会风气。不到半年,龙围村建起了群众文娱活动中心,樊启林自费购买了5台广场音响、40套表演服装。

   但广场舞却没能一下子在全村火起来,除了少数村民,其他都不好意思跳。于是,村里的广场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位体格健硕的六尺男儿(樊启林),带领着一群村姑,跳着广场舞。这起新鲜事,吸引了妇女姐妹都看热闹,看着看着,就开始跳了起来。两个月后,樊启林在村里组织了4支广场舞队伍。

   “现在大家都说我是带着村姑跳舞的扶贫干部。”樊启林说,他喜欢这一称呼,尤其看到村里的改变,妇女同志每天都赶着晚饭后到广场跳舞。他还在村里组织了一支篮球队,村里麻将成风的现象得到遏制,一些吸毒管制人员,也来广场打球。“文化建设加强了,业余生活丰富了,精神面貌改变了,再加上村级法官工作室定期下乡解决村民纠纷、普及法制知识,群众工作更加好做了,村里以往突出的社会问题也变得更加容易迎刃而解了。”樊启林说。

   在总结龙围村经验基础上,今年9月中旬,新丰县在省直、中直驻粤帮扶单位帮扶的15个村已经开展第一批试点,每村建设1个村级法官工作室,由1名法官挂点1个村,每月法官下乡1次,接受村民法律咨询,现场调解民事纠纷和群体性事件。驻村帮扶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将乡村文化建设,尤其是法治建设列为主要工作内容,及时向村级法官工作室通报有关村情民意,协助处理民事纠纷和群众性事件。

   村组织的信任选票

   开具村级“权力清单

   新丰县马头镇的秀田村,是和她名字一样秀丽的村庄。村里拥有连片超过700亩的肥沃水田,村头的两棵古树,守护了这座村庄已经超过400年。

   杨建华是省委办公厅派驻秀田的扶贫工作组组长,去年6月到秀田村时,村里1400多人,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村里有65户是贫困户,村集体收入不过2.3万元,公共基础设施、水利、用电都不足,村里所有的发展凸显为对资源的依赖。

   一开始,杨建华没有急切解决这些问题。“导致村庄贫困的根源,在于当地落后的思想观念,尤其没有一个带领村民致富的团队。”杨建华说。他把村里的干部培养和制度建设,放在了首位。

   杨建华进村的首件大事,就是在村委设立“一站式服务平台”,这个平台里,农村的水、电、计生、社保以及调解事宜,以及代办镇、县的相关手续,都可“一站完成”。支撑这个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则是一份“权力清单”,这份“清单”让村里所有权力运行公开化和阳光化运作,以此重塑村委会的形象和凝聚力。

   “这对村干部素质要求就更高了,尤其在思想观念上,转变成为村民服务,这一步也很关键。”杨建华说,为此他专门购买了一些社会治理的书籍,派发给当地村干部,组织他们学习,并安排他们进行电脑技术培训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培训,他希望能带出一个既能带头致富,又能胜任基层治理的队伍。

   杨建华的努力“事半功倍”。一个获得村民信任的干部队伍建立起来之后,杨建华开始实施其扶贫开发实施计划:在村里建立一个古树公园,以古树公园为核心,将村里连排的客家老围屋纳入,打造一个生态旅游小镇;全面整建村里的基础设施,为村里安装太阳能路灯;大修农田水利,整修4.9公里的排灌水渠;组建杨梅、蔬菜等专业合作社……

   “以前村里干一件事,很难达成共识,大小阻碍不断,甚至出现打架斗殴、上访。但以上计划,全部都对村民进行了公开意见征集,所有支出全部公开。推进过程中得到村民全面的支持,征地拆建,对一些农民祠堂以及私产的征用补偿,集约用地发展现代农业,基本没遇到来自群众的压力。”杨建华说。

   如今走进秀田村,一个以两棵长达400多年古树为中心的公园已经落成,白墙青瓦的客家围屋,点缀在绿油油的山间小盆地中。杨建华说,今年国庆期间,秀田村吸引了200多台自驾游私家车前往,这个秀美乡村,已成为马头镇的一颗山间“明珠”。

   “自己人干自己事

   帮助村理事会理事

   清远市阳山县称架瑶族乡杜菜村,由5个自然村组成,共有9个村民小组,在狭长的山坳里,总耕地和水田面积2000多亩,由村里1200多人分享,大多年轻村民都出去打工,村里留下了一块块零散的土地。

   今年3月,在清远市驻村扶贫干部的帮助下,按照地理和人口分布,村民选出了四个理事会,理事会成员大多是村里分族、分姓、分片的权威人士组成,成为村民自治新的组织形式。驻村干部说关键要帮助村民“自己人干自己事,自己人管自己事儿”。

   理事会在解决村里土地“细碎化”,推动土地置换整合确权工作中率先发挥作用。杜菜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严乾凤告诉笔者,由于理事会成员的威望、驻村扶贫工作组宣传发动,村里非常顺利地实现了土地置换整合工作,将零碎的闲置土地整合确权后统一发证,再承包给经济合作社或专业的种植户,实现农村土地的增收增益。目前,在村里成立的专业合作社的支持下,整合的土地上,已经种植了连片的砂糖橘、淮山、沙田柚等经济作物。“要在以前,村民宁愿将土地荒着,也不愿意拿出来。”严乾凤说。

   理事会的作用不仅在发展经济,包括村里的基础建设、红白喜事、环境治理以及其它大小事务,以及党和国家的政策在农村基层传达,村民理事会的作用已经显现。

   10月15日上午,笔者来到杜菜村下的七车村小组时,村民梁永全刚从他承包的淮山地里回来。他是七车村理事会的会长,理事会办公地点就在他家的客厅。笔者看到,他家客厅的墙上就贴着理事会的章程、工作制度以及有理事会整理出来的村民公约。

   “理事会说明白了,就是让‘自己人干自己事’,哪有给自己干事不积极的?加上还有驻村扶贫干部一起参与,我们工作更好开展了。”梁永全说,一直以来,通往七车村的一条村道都泥泞不堪,由于缺乏资金,村委乃至乡党委都多次组织开会,希望村民自发捐款,共同将这条村道硬化,但都没有达成结果。在理事会成立后,驻村扶贫干部协助理事会发动村民捐款改善村里的道路和村容村貌,短短时间里捐款超过11万元,一些村民还自动拆掉了路旁有碍观瞻的土坯房屋。“现在通往村小组的路面硬化了,村容村貌也改善了,人也活得更舒心了。”梁永全说。

   笔者了解到,自去年12月至今,阳山县已组建村民理事会2386个,这些村民自治组织,通过自我管理,在阳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稳定中,发挥着新的作用。

   写在最后的话

   在“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下,新一轮扶贫开发融入振兴粤东西北发展的大格局中,各地努力实践,呈现出不少新亮点、新探索。

   六期的专题,我们试图呈现其中或给人惊喜、或予人振奋、或让人感动的点滴。但无法尽然描摹的是——全省上下在扶贫开发中凝聚的各方力量,整个社会参与其中的“大扶贫”格局。

   省交通厅计划安排1.5亿元,帮助628个重点帮扶村解决道路硬底化问题。广州中医药大学下属省中医院对口支援阳山中医院,提供医护人员进修培养、设备支援、疑难会诊、培训交流等多方面多层次合作。更有帮助村民民生实事件件落实。广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等驻村扶贫工作组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村民重建房屋。省财政厅等驻村扶贫工作组成立扶贫基金,解决村民困难,帮助贫困户家庭成员参社会保险等等……

   正是各行各业共同支持扶贫开发,7986名扶贫干部驻村,乡村建设重新焕发火热发展势头,粤东西北大地的一些乡村开始呈现了新的面貌。

   一些外出青年开始回乡创业。14日下午,梅南村的驻村扶贫干部郑章树要带着笔者去看村里一些年轻人的创业计划,一路上村民热情地与他打招呼,老人家亲切称呼他的名字,他一一以爽朗的笑声回应。

   “他们其实很爱这片土地,尤其是看到这片他们钟爱的土地得到发展之后,他们心里比谁都高兴。”不少驻村扶贫干部都认为,扶贫进村,不仅仅带动的是当地经济发展,帮助了村级建设,更是凝聚了民心,积聚起粤东西北落后乡村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

   撰文:陈恒才 付强 邓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