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云:产业比重变化≠产业结构调整

23.06.2014  16:34

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关键还是要看产业的生产效率,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看产业结构变化中的效率变化。如果人为盲目地追求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其结果可能只是低效率的结构高级化。

服务业的繁荣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实力强的重要标准,也是广东加快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的基本目标和重要内容。2013年,广东第三产业比重近十余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标志着广东经济发展正在向服务化转换,这对现阶段的广东而言具有重要的转折性意义。这也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的就业比重和国民收入比重重心均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导致这种变化的基本动力主要源于生产率的提升和需求结构的变动。

然而,在当前的转型升级中我们常常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即认为服务业的比重提高便是结构优化,把产业结构调整简单地等同于产业比重的变化。比如,目前在珠三角地区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希望通过数量化的考核指标“第三产业比重”来强力推动转型的现象。为了确保广东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成功推进,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需要相关政府部门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效率提升,而不是服务业比重的变化

就某一具体的国家或地区而言,其所处经济环境、区位条件、资源禀赋、需求结构和开放水平等等各不相同,其“合理”的产业结构也会大不一样,因此它至多只能作为进行判断的一种参照,而不应奉为金科玉律使之教条化。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关键还是要看产业的生产效率、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看产业结构变化中的效率变化。如果人为盲目地追求产业结构高级化,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其结果可能就是更多的资源在政府干预下被错配到服务业当中,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经济增长快速放缓,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只能是低效率的结构高级化。

二、以效率为导向,推进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相对于制造业,服务业总体生产率增长较慢,但并不是所有的服务业生产率增长都滞后,真正滞后的主要是生活性服务业。针对发达国家的经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相当。不过,生产性服务业无法通过政府干预资源配置来形成大规模发展,并获得规模收益递增的赶超效应。它主要靠制造业产业链的分解分工并向服务业延伸,是其内部分工外在化的结果,其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必然过程。因此,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关键在于市场化分工水平和相关制度规则的建立。这也意味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确保市场高效运行的相关制度建设,包括维护市场秩序、打破垄断放开管制、消除价格扭曲,为市场竞争扫清障碍,不断推进市场化的深度和广度;更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等物权保护制度建设、降低交易成本、减少服务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三、提升和强化制造业竞争力,推进深度工业化

虽然广东经济服务化的趋势正逐步加强,但制造业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不仅现在,将来即便完全进入经济服务业化也依然如此。前文提到,服务业中效率最高的部分主要脱胎于制造业,是制造业自我服务逐渐外部化的产物。如果制造业“”之不存,服务业“”将焉附?更重要的是,长期来看制造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制造产品的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在已经完成经济服务化转换并进入发达经济体行列的国家中,只有长期稳固占据制造业主要领域核心技术高地的美、德、日等国才保持了其全球经济和科技强国的地位。因此,制造业依然是未来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新形势下,广东制造业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动工业深层次转型升级,实现深度工业化。要把握全球第三次工业和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机遇,全面提升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能力,以此推动制造业的更新改造和创新发展,争取在新一轮全球价值链重构和产业分工中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