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禹:中国不需要“绣花鞋”式民主

07.06.2014  01:03

  鞋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鞋是帮脚走路的。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什么是“最适合的民主”?两个衡量指标:一是能让现代化进程顺利前行,让你的脚往前走;二是能在沟通中达成妥协,让你两只脚虽然侧重点不同,但能往一个方向走。

  我曾向一位加拿大城市规划大师当面请教:您那里要上一个工业项目,怎么征求民意?老先生说,基本原则就是利益相关者一人一票,少数服从多数。这是加拿大人民选择的民主方式。

  做起来什么状况呢?他说:“我住温哥华,一个石油公司要修穿越城市郊区的输油管道,征求民意的努力已持续31年,还在很有耐心地推进;我那个街区有开发商要建一栋15层的高楼,按当地规矩,要测算,凡是这楼建起来之后能看见它的市民,都在征求意见范围之内。”老先生被请去当此楼争议之咨询委员会主席。他说,这主席我当了13年了。

  我与他共同的看法是:这种决策民主,好处显而易见——最大限度尊重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代价也显而易见——最大限度牺牲了发展效率。这种民主,只有加拿大这类国家享用得起:那管道、那楼如果如期建成,对人家来说,叫锦上添花;如果拖个十几年、几十年,没关系,人家国家照常运转。这是一双适合加拿大人民的鞋子。

  如果把这双鞋直接拿来,穿到我们脚上呢?恐怕不合适。中国目前强调发展的质量,而与此同时,仍需要GDP增速大概保持在7%以上。若低于此速,就业不足,收入不足,改善民生便无从谈起。GDP若要7%以上,工业化、城镇化就必须保持足够的强度。而发达国家大概只需要走出1%到2%的增速就差不多够了。他们可以轻松愉快地牺牲效率来追求别的。而我们要构建的决策民主,必须以走出足够的前行动势为前提。

  台湾岛上的反服贸、反核四前段时间“波澜壮阔”了一把。现在,在这个两千万人的岛上,某个发展问题,只要有几万人反对,一上街,一围堵,基本就快黄了。这里的人们时刻可以享受“民主的欢愉”,但台湾正在失去最基本的发展效率。宝岛现代化进程远没有完成。可惜,我们着急也没用,鞋穿在那里人们自己的脚上。

  在我们身边,围绕PX项目等反复发生的风波,也是一个试穿鞋子的过程。过去那种政府关起门来拍脑瓜决策的方式,逐渐走不下去了。但解决问题的出路,是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干脆由公众直接一人一票决定?或者由复杂的舆论场和街头较量来拼出个“是非曲直”?

  显然,两个极端都不可取,无论是“不明不白地上”,还是“不明不白地下”。前者漠视公众关切,后者漠视发展效率。对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公共决策来说,那双合脚的鞋,必定是“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专业判断”,三者缺一不可。“政府主导”提供效率,“公众参与”带来制衡,“专业判断”给予修正。

  “最适合的民主”,就是既能维护大家的根本利益、共同利益,也能兼顾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既能避免共同利益上的撕裂,也能找到不同利益中的最大交集。简单以“网上此刻最大声音”来判定是非,粗暴地以街头对抗的声势来决定一项努力的存废,不是理性健康的民主。夸张地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而草率打断中国的必要发展,这不是负责任的民主。

  在中国道路上,现代化的内涵异常丰富。我们向往蓝天、讨厌雾霾,也需要长久地面对“肚子”问题;我们乐见这是一个充满包容性的“众声喧哗”的社会,也需要这个国家时时刻刻都有主流价值观、有决断力、有办事能力。

  我们尊重别人挑别人要穿的鞋。我们也要给自己找一双合脚的鞋。当代中国的一双脚板必须往前走,必须往一个方向使劲。任何让这双脚板停下来的“民主”,都虚幻而无益。我们不想穿上一双看上去美丽、却让中国裹足不前的绣花鞋。▲(作者是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研究员、央视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