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口发现我市最大丹霞岩洞

15.05.2014  15:36


松口丹霞岩洞全景。   (谢小康 摄)

  本报讯  日前,梅县区松口镇小黄村发现一处大型丹霞岩洞,内有洞中洞、洞连洞的“套洞”景观,极具科考和观赏价值。这也是我市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型丹霞岩洞。

  在当地镇村干部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位于小黄村企礤坑的丹霞岩洞。洞外陡直的崖壁裸露足有十几米,洞口上方水流飞溅而下,落在山谷里。据目测,该岩洞长约50米,洞口高约8米,进深3至10米不等。整个岩洞内有10多个规模不等的小洞,并有2个穿洞,形成洞中洞、洞连洞的“套洞”景观。走进洞里,抬头可见洞顶砂石密布,大的直径有40多厘米。记者用手去掰,发现非常牢固。洞顶局部还有微型钟乳石,长年累月往下滴水,在地上形成一块块晶体。洞内岩壁色如渥丹、灿若明霞,部分岩面被青苔覆盖。同行的小黄村村支书古文康介绍,以前在附近耕作的村民经常来这里吃饭歇息,遇到下雨天就来此避雨。村民还在洞内砌筑了一个大水缸,用来储蓄洞顶滴下的水,并直接饮用。    中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理事、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管委会副主任谢小康告诉记者,大量堆积的巨厚砂砾岩呈砖红色,砾岩颗粒粗,单层厚度大,富有垂直节理,这些是丹霞地貌的标志性特征。他曾两次前往该丹霞洞考察,发现此处岩洞符合上述特征。他说:“从地质结构看,岩层几近水平状,组成物质为中粗粒红色砂砾岩,胶结程度紧密;洞顶清晰可见流水冲蚀的痕迹,洞壁风化程度较高。这个岩洞很有科考和观赏价值。”据悉,这是目前松口镇发现的第二处丹霞地貌,第一处是铜琶村元魁塔后的赤面石。至目前,梅州有丹霞地貌共6处(其中4处在平远,分别为五指石、南台山、大河背、酒瓮石)。

  谢小康表示,这个丹霞岩洞丰富了我市文化旅游内涵,相关部门大可联合当地乡村风光和山体环境,开发打造一处独特景观。

  据中国丹霞地貌学术泰斗、中山大学教授黄进(丰顺县人)介绍,全国已发现丹霞地貌995处,大都已开发为著名的旅游景区,如福建武夷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等。 

  (李少凤  钟小丰  林学志 朱日晖  郑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