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研Café”第二期开讲:“文化”碰撞“科技”成为园区新常态

17.07.2020  13:12

当古老文物遇到现代科技,两者将碰撞出怎样的神奇“火花”?7月16日下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研Café”系列学术讲座迎来第二期。松山湖望野博物馆(筹)馆长阎作为主讲嘉宾,从环境、文化、技术等多个角度,分析陶瓷与玻璃这两种重要材料的演变史,及其背后折射的文化差异,与在场的材料研究学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院士,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曾莉,以及来自材料实验室不同部门和科研团队的近50名听众参加了当天活动。

透过陶瓷生产看技术发展

从黏土制作的夏代灰陶,再到仰韶和地中海地区出土的彩陶;从商代中期中国出现的初具釉化形态的“原始瓷”,到“瓷石”及“高岭土”被发现并大量应用后,所出现的更多精美瓷器,阎焰都做了详细介绍,指出了技术水平对陶瓷生产活动的影响,并提出希望透过技术和文化的变化,获得更多历史进程的轨迹。

阎焰从个人观察出发,以文化视角进行了分析解读,提出了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了技术演进路径的新观点。他表示:“相信随着未来相关科学研究的开展,我们可以用科学手段破解更多古代文物的秘密。

作为材料领域研究者,过去我们知道材料技术会影响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但是反过来说,文化和哲学对材料发展有着怎么样的影响?这是值得在座各位思考的问题。”交流阶段,汪卫华院士首先提出,科研工作者也应该提升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对上述关系有更多思考。随后,数位听众也从陶瓷与玻璃的不同的状态、古代与现代陶瓷性能区别等多个方面与主讲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

松山湖着力提升“软实力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材料实验室与松山湖望野博物馆(筹)之间的第一次互动。6月15日,汪卫华院士就曾同实验室十多位科学家、研究员一起前往松山湖望野博物馆(筹)参观。文物学者遇到材料专家,双方围绕“为什么中国出现了陶瓷却没有推进玻璃的研究”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这场跨界讨论也“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博物馆长给科学家“讲课”,科学家集体到博物馆参观感受文化的魅力,在松山湖,类似这样别开生面的“文化”与“科技”思想交流,正在成为新常态。

近年来,松山湖管委会高度重视文化设施建设,把这项工作与城市品质提升,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相结合,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增强招商引智软实力。松山湖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展越来越有成效,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建设起点高,特色鲜明。

接下来会园区将进一步深化“文化”与“科技”的碰撞交流,探索借助散裂中子源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平台,利用高科技检测与修复手段,开展文物鉴定、维修、保存等技术研究,建立文物检测与修复研究中心,带动相关产业在园区发展。

全媒体记者 张帅 张欣仪/文

松山湖融媒体中心供图

全媒体编辑 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