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揭牌

27.11.2015  20:09

■昨日,2015年东莞台湾名品博览会开幕。图为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揭牌。((记者 郑琳东 曹雪琴 摄)

■《东莞再跨越》首。(记者 郑志波 摄)

东莞时间网讯   昨日,松山湖台湾高科技园“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在台博会上进行了揭牌仪式,该基地欢迎两岸青年生物医药、互联网、智能家居、文化创意等领域项目落户。据悉,这是目前受国台办认可的大陆13个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之一。

国台办11月25日在例行 新闻 发布会上称,截止到11月,大陆方面已经先后设立了13家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为两岸青年合作创业提供了平台,创造了机遇。大陆许多地方和有关部门多年来出台一系列政策,积极为台湾青年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提供支持。

记者了解到,在东莞,台商创二代也非常活跃,并成立相关联盟组织。此次台博会新增的创新创意区,20个参展项目大多来自东莞台商青年。

松山湖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蔡康认为,松山湖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有着天然的优势。首先是东莞台商众多,市内有众多“台商二代”,在创业上他们不同于父辈大部分专注于制造领域的做法,对新业态具有浓厚兴趣;其次是省、市政府近年来大力支持松山湖台湾高科技园和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建设,使两大对台合作平台发展迅速,集聚了近200家优质企业;同时松山湖及周边镇街制造业产业链完善,创业项目的产品很容易找到所需零件、元器件、打样、代工等环节的供应商。

另外,松山湖商业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优美,房价水平合理,生活成本不高,非常适合创业伊始的青年人群。松山湖将积极研究制定台湾青年创业的政策措施,通过松山湖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的硬件配套、专项资金、扶持措施等一系列条件,吸引两岸青年创新创业项目落户。

台博会亮点一

东莞再跨越》首发,七位台湾知名媒体人看东莞

“感觉东莞很纽约”

昨日,由7位台湾资深 财经 媒体人撰写的《东莞再跨越——台湾资深媒体人东莞行》一书在东莞首发,是继2013年台湾七名知名博主撰写《东莞很台湾——台湾知名博主摄像纪录》后的又一本系统介绍东莞的著作。此次首发仪式由市台湾事务局和《台商》杂志社牵头策划、组织。市委台办主任吴小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翠青和市台商 投资 企业协会会长翟所领等与会。

多开了一扇认识东莞的窗口

《东莞再跨越——台湾资深媒体人东莞行》是蔡玉真等七位台湾资深财经媒体人对东莞进行深度采访的成果。

此书在东莞6000多家台商企业中选择大量样本,走进企业一线,从产业的层面深入剖析,深度探究了东莞产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多角度解读了东莞的产业政策和指引方向。同时,对台资企业选择东莞、投资东莞、扎根东莞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李翠青认为,这本书重点关注了东莞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创新创业环境,深度探访了东莞各个产业,成为台湾人士了解东莞的又一个窗口,给了投资东莞的人来东莞发展的充分信心。

感受到“东莞很纽约”的魅力

谈到东莞的 经济 发展,自然离不开台商。《东莞再跨越》抓到了东莞与台商关系密切的重点,讲述东莞的发展离不开台商,台商的成长有赖于东莞投资环境不断完善。

转型升级大趋势面前,东莞要实现再跨越,从制造走向创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东莞再跨越》的观点,看到了“东莞制造”走向创新强市的转变,看到了在 金融 、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引领产业全面提升的跨越,以及莞台在生物医药科技方面开启了合作的新基点,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就。

“我是第三次来东莞,感受到东莞工业文明的城市面貌,感觉东莞很纽约”。作者之一的蔡玉真表示,东莞产业配套和链条真的很有优势,工业文明特色明显。

台博会亮点二

“东莞台商两岸经济论坛”昨日举行,关注台商再创辉煌

“很多台商还是选择留在东莞发展”

“逆境、突破、台商再出发”,昨日举行的“东莞台商两岸经济论坛”三个主题词引起了现场数百台商的共鸣。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翟所领在致辞时表示,台商要思考怎么延续过去20年发展的优势,思考如何与东莞共同发展、再创辉煌。

台商现在的确遇到了发展的瓶颈。翟所领表示,这是一个普遍问题,东莞台商企业同样如此。那么,台商今后怎么走,怎么延续过去20年发展的优势,如何与东莞共同发展,再创辉煌,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此次论坛关注的主要方向。

“外界非常关注东莞,但是台商企业离开东莞的只是一小部分。”主讲嘉宾、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叶春荣表示,尽管台商现在东莞遇到了劳动力成本上升、招人难留人难等困难,但这是台商在大陆遇到的普遍问题,很多台商企业还是会选择留在东莞发展,大部分不会走。“每年有台商企业离开东莞,或倒闭,也会有同样多或更多的台商进来投资。”

主讲嘉宾的观点还提出,大陆继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必然的趋势,台商企业过去在东莞发展是因为享受了优惠政策、人口红利等有利条件,今后台商企业要和东莞一起在产业提升、资本和技术提升等方面努力,开创新的双赢局面。

台博会亮点三

“85后”台商青年创业项目:

3D打印玩转佛像雕塑

在创新创意区,一个三四平方米空间的小小创意佛堂水气弥漫,古色古香的陈设让人眼前一亮。而其摆设的佛像,大多是3D打印出来的。“85后”台商青年许嘉豪花了一年多时间,如今能成功用3D打印为大小不同的佛像、风水用品开模,用两三天时间就能抵得上师傅传统人工一两个月的时间。

许嘉豪的父亲在东莞设厂已经十多年了,主要生产鎏金佛像和大型的寺院雕塑。三年前,许嘉豪进入父亲的工厂,从一线厂务做起。善于思考的他发现,这个行业过于依赖传统的手工,而这些具有精细技艺的师傅一旦流失,就很难再招到。“同时,一些大的雕像,很是费时费力,现在科技都那么发达了,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在看到3D打印技术后,许嘉豪认为机会来了。

他把3D打印佛像作为一个创业项目,回台湾申请了一笔创业贷款,然后购置了3D扫描仪和一台桌面级3D打印机。之后,他购置了一台大型的3.2米长的7轴机械手臂,还从英国买来了编程系统。“一开始父亲是不理解的,认为是小孩子的玩具,也不理解一个光盘要十多万。用了半年时间来调试和开发,最后总算可以成功用于开模。”

许嘉豪说,以往大型塑像的开模需要师傅人手去完成,需要耗时两个月。而在采用新技术后,只需要4天就能够完成这个工序。最近,他们成功拿下一单某地产商的风水葫芦,“这种3米多高的东西,没法开模,更不用说做出效果让客户直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