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城——聚焦松山湖科技计划体系①|七大政策出炉,松山湖科技计划体系激活全链条创新活力

05.07.2021  23:32

编者按: 今年4月,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活动举行。接下来,松山湖科学城如何建设,在科技创新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

近日,松山湖印发《东莞松山湖科技计划体系方案》,围绕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等七大方面,全方位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并发布《东莞松山湖促进源头创新实施办法》《东莞松山湖支持技术研发实施办法》《东莞松山湖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等7个重磅科技政策发布,从源头创新、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企业培育、创新环境、融资发展、企业上市等方面为科学城的发展保驾护航。

今起,本报推出“筑城——聚焦松山湖科技计划体系”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7月5日,记者从松山湖管委会获悉,近日,松山湖印发《东莞松山湖科技计划体系方案》,围绕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等七大方面,全方位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方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构建具有松山湖特色的科技计划体系,全面提升松山湖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治理水平。

▲中国散裂中子源 松山湖科学城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资料图)

布局七大专项,建立健全松山湖科技计划体系

根据方案,松山湖科技计划体系布局了“ 七大专项”,包括源头创新专项、技术创新专项、成果转化专项、企业培育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科技金融专项及创新环境专项,战略定位高,范围覆盖面广,支持力度大,凸显松山湖发展特色,搭建起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集聚科技创新全要素的科技计划体系,营造创新创业创富生态。

其中,源头创新专项,着力支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联动省市扩大实施“粤莞联合基金”,实施大科学装置开放课题计划,支持企业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等。

技术创新专项,着力支持技术研发,实施普惠性企业研发投入补助计划,支持建设研发机构,资助重点领域技术研发攻关等。

成果转化专项,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资助,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和中试验证基地,并鼓励大企业面向松山湖中小企业开放生产或试验场景等。

企业培育专项,着力构建“高企—瞪羚企业—百强企业—双三企业—双五企业”的创新型企业梯队,加强扶持创新型企业,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奖励计划和科技企业家培养计划等。

科技人才专项,着力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实施科技人才安居工程等。

科技金融专项,着力引导金融资本支撑科技创新工作,鼓励基金集聚发展,支持科技企业融资发展,培育奖励上市企业等。

创新环境专项,着力营造科创氛围激发创新活力,资助高水平科技交流活动及创新创业活动,支持科学普及,奖励科技奖获得者等。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项目 在建中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项目(资料图)

7份政策出台,全面推动创新发展

为推动各专项落地实施,松山湖集中发布《东莞松山湖促进源头创新实施办法》《东莞松山湖支持技术研发实施办法》《东莞松山湖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东莞松山湖科技企业培育实施办法》《东莞松山湖营造创新环境实施办法》《东莞松山湖支持企业融资发展实施办法》《东莞松山湖鼓励企业上市挂牌实施办法》7份科技政策,大力提升各环节创新水平。

记者梳理发现,每份政策均对支持对象、支持措施、申报流程等进行详细说明,松山湖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含“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及个人等,可按实际情况申报政策支持,部分条款面向境内单位申报。

当前,松山湖已建成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装置、大平台,拥有新型研发机构30家,高校4所,高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蓬勃发展,逐渐搭建起“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全链条创新体系。

今年4月,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建设,定位于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充分发挥松山湖引领东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作用,朝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的目标阔步迈进。

接下来,松山湖将围绕科技计划体系及七大专项,出台更多政策,打造全链条最优创新生态,为加快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及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文字:资深记者 张华桥

摄影:郑志波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