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曙光荣获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终身成就奖

24.11.2014  19:10

            11月21-23日,由《中国医院院长》杂志社和中国医院院长网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在厦门召开。堪称中国医疗界规模最大、影响力最高的医院院长年会此次以“新引擎、新格局、新生态”为主题,吸引了千余来自国内外医院院长、医院管理者和政府相关部门官员、企业管理者、高校专家学者等齐聚盛会,共谋发展。广东省人民医院名誉院长林曙光获得2014年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

              在院长群体中,广东省人民医院前任院长林曙光头顶的学术光环璀璨夺目;而他担任院长期间,带领广东省人民医院突破重围,跻身全国强院、名院行列,同样为业界瞩目。林曙光的职业生涯,写就了一条医院管理与医学科研交相辉映、并行不悖的传奇之路。

              1993年5月,林曙光正式就任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提携者兼莫逆之交——上一任院长罗征祥的一席话,将这位已步入不惑之年的八尺男儿感动得热泪盈眶。罗征祥说:“曙光,你是极优秀的科研人才,我将你拉上行政岗位,耽误了你的学术前途,我对不起你!”林曙光感恩前任院长对自己的关切之情,但在兴趣与毅力的指引下,他做到了“分身有术”。

              学术无止境

              “即便在担任院长的这些年里,我也每年都承担科研课题,每年都有新的注册专利。”林曙光向《中国医院院长》表示,“常常有人问我,处理繁杂的行政事务的同时,如何做好科研?我给出的答案是——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我可以克服困难,做到互不耽误。”

              “克服困难”,首先需要挤出时间。即便在乘坐电梯的间隙,林曙光也在阅读论文。10月的某个下午,记者前往与林曙光约定的采访地点,电梯内偶遇,林曙光一直单手拿着电子阅读器,埋头读着满屏幕的文字。后来的采访中,他介绍阅读器里的内容,“那是一些别的学科的论文概览。现在学术领域,知识更新太快,不断地涌现新名词、新术语,我必须适应这一变化,才能提高日常会诊、学术讨论的工作效率。”

              读论文、做科研,在林曙光看来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有的研究课题跟随了他30多年,比如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的β受体相关研究,他到现在仍孜孜不倦,津津乐道,仿佛是自己的另外一个小孩。他回忆最早开展这一课题时,为了研究中国人的β阻滞剂药带动力学特点,他甚至从自己身体里抽血做实验。

              “亲力亲为”的研究经历还包括给自己煎服草药以试验其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效用,自己去捉狗、摘取器官来做实验等等。说起其中的细节,林曙光神采奕奕,赤子之心可见一斑。正是怀抱这种赤诚的研究精神,林曙光在心血管科研领域取得了不凡的科研成果。

              1982年,他在美国JOHN HOPKINS大学留学期间,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两篇论文,引得美国学术界直呼“不相信这是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研究人员的作品。”1984年,林曙光归国任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从事行政管理,这个职位是起点。”林曙光向记者介绍,由于所长罗征详同时担任医院院长,事务繁忙,于是由他代为管理研究所各项行政事务。

              尽管如此,林曙光的学术生涯却在同时迈向更高处。1985年,他对国际临床药代动力学的三个前沿课题:活性代谢物研究、药代-药效学结合研究以及药物对映体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β阻滞剂普萘洛尔活性代谢物的药动学及个体差异关系研究,开展了药物对映体处置过程差异的研究。

              1992年,林曙光二度踏上海外留学之路。尽管受当时澳大利亚经济环境恶化影响,拟定的研究计划搁浅,他仍然在半年的时间内发表了3篇颇具影响的学术论文。

              而此次留学,时间就仅持续了半年。个中原因包括研究进展受困,但更重要的是,时任院长罗征祥打来越洋电话,希望林曙光回来帮忙。“老领导言辞恳切的请求,我难以拒绝。”回国担任副院长一年之后,林曙光正式就任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

              而整个90年代,也正是林曙光学术成就的辉煌期。他提出了临床分子药理学研究的构想,开展了反义技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治疗PTCA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转基因的研究和β肾上腺素受体基因表达及其信号转导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

              如林曙光所言,担任院长并未影响他的学术研究结出累累硕果。他陆续承担并完成了一项国家科技“十五”攻关课题,两项国家“十一五”课题,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广东省众多重点科研项目。到目前为止,他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50篇,SCI论文60多篇,撰写了《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学》等专著26部。 

              院长之路

              如果说学术研究是兴趣,那么医院管理对林曙光而言则意味着责任。与上一任院长交接之时,“老领导”的一番肺腑之言,既意味着关切,更意味着重任相托。林曙光上任之时的广东省人民医院,描述为“内外交困”、“千疮百孔”也毫不为过。

              1993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刚过,作为前沿阵地的广东省,洋溢着改革的春风,但“医疗行业尚未迅速感知到暖意。”一次实地考察,新任省卫生厅厅长不敢相信眼前所见,他感慨,“在广东省的省会城市广州,省直属的公立医院怎么会是这样的情况?”

              医院的住院楼仍然是前国民政府修建的国民党中央银行宿舍楼,共4层,130余米长,男女厕所分布在各楼层两端。住院病房有限,男女值班医生就在仅有的值班室里分住上下铺,“同房不同床”。医院职工宿舍更是有限,医院只能在住院楼楼顶加上一层铁皮房,每间房内住四对夫妻,中间用塑料薄膜隔开。

              “在这种糟糕的工作环境中,职工积极性很难调动;医生队伍青黄不接;除心血管外,医院重点专科寥寥无几。”林曙光简要地总结着自己当时面临的困境。

              医疗卫生事业为公共事业,政府的支持自然是最大的动力。林曙光及时地向卫生厅、省政府领导汇报医院的困境与发展需求,只是“建职工宿舍楼的想法不敢提,怕领导当面反对。”渐渐地,领导们都对省医院的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一次汇报中,广东省常务副省长主动提出,省医院的发展要做好总体规划,分布实施。

              林曙光动力倍增,在“总体规划,分布实施,20年不落后”的指导思路下,带领医院全体员工展开了一边抓建设,一边抓业务的“大会战”。攻坚这场“大会战”,林曙光也渐渐领悟出院长之道,“我做院长,定位在‘用人出主意’。”而他尤其注重跟科主任“打成一片。”他说,“科主任能贯彻院长的管理理念,是保证医院业务量、业务水平、患者服务质量的关键,也是医院发展的关键。”

              “用人”的过程中,他把持的原则是“有理有利有节”。对业务环节出现问题,需要院长亲自处理的情况,林曙光一定会事后追究并问责,“我真的开过人。”他说,“我做事,对事不对人。了解之后,管理团队的效率自然提升。”

              医院的学科建设同样困扰着林曙光。尤其改革开放之后,同处广州的中山医学院附属几家医院,纷纷到海外寻访、邀请校友归国效力。“而我们医院由于是解放后建立的,没有相关资源,必须寻找别的突破口。”林曙光说,从90年代唯有心血管这个特色著名学科,到如今拥有20多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广东省人民医院走的是这样一条学科建设突围之路。

              上任的最初几年,林曙光密集参加各学科的国际顶尖学术会议,曾创造一年跑23场国际学术会议的纪录。“会前对参会的专家名单做详细了解,查找相关背景资料,想好跟他们交谈的要点;会议期间,瞅准时机和目标专家交流,快速说服他们接受自己的提议,同时安排好其他同事快速跟进与对接。”林曙光说,以院长的身份参加学术会议,他的目的是要找到接收医院各学科骨干医生进修、学习的平台,“不仅水准高,而且费用低。”

              20年,广东省人民医院与海外40多家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派遣数百名医生到海外顶级医院、科研院所进修、学习(一律免进修费与学费),林曙光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同时也承受了不少质疑。

              “很多人担心这些优秀的医生不回来,但我内心抱定,只要有20%出国学习的医生回来了,医院的学科水平就能上一个新的台阶。”林曙光介绍,20年过去,这个比例接近80%,“除最初几年,有员工觉得国内的社会环境不好,不愿意回来之外,后面几年出去的都回来了。而面临职称晋升的医生,必须出国学习半年至1年,已成为医院人才梯队培养的惯例。”

              守望时势

              而回首人生历程,他也感慨,“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纠结的命题,而随着社会进步,这些纠结之处自将迎刃而解。”亲历过时代变革,林曙光看待社会发展、行业改革时平添了耐心与信心。

              自1993年开始,林曙光担任全国人大代表近20年,言及医改,他从来认为不可割裂看待。“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与发达国家相比,医疗基础薄弱,医疗资源缺乏,因此需要举全国各行业之力,发扬‘互助共济’的精神,促进医疗资源的可及性。”林曙光表示,对医疗领域的投入,除政府作为主体外,还应该发挥慈善机构、商业保险的重要作用。同时,他提出“任何医改方案都不能忽视的问题,就是要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言及医疗行业的发展,他认为不可操之过急。“比如制定医疗行业发展规划纲要,动辄提出一连串振奋人心的数字,忽视了医护人员培养需要的完整过程,有失科学性;又比如社会资本办医,可以在某些地区进行稳妥试点后再逐步推开,否则医疗事业整体的公益性将构成威胁。”

              担任人大代表期间,他代表医疗卫生行业做的重要发言还有很多。例如,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在医疗纠纷案件中实行举证倒置。作为医界代表,林曙光快速反应,在国内主流媒体上发表反对举证倒置的署名文章,表示“此举将撕裂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他同时倡导法律的制定者应站在道德的最高层,“立法者不可短视”。

              怀揣知识分子的良心,保持对社会事务的高度关注,做时势的守望者与研究、管理事务的实干家,林曙光在医学科技界的传奇之路还将无限延伸。

中国医院院长》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