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绿色创新是中国竞争力的源泉所在

16.06.2014  12:30

人民网广州6月15日电(杨杰利 彭梅蕾)2014年6月14日下午,在能源基金会中国和未来资源研究所共同举办的“中国绿色发展论坛”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詹姆斯·莫里斯(Dr. Sir. James Mirrlees),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以及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首席经济学家Marianne Fay等多名来自海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分享他们对国内外关于绿色增长相关政策的独到见解。林毅夫认为绿色创新是中国竞争力的源泉所在。

中国要有体制上的调整才能走上绿色道路

中国在过去30年中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之相伴的环境问题愈发突显,中国成为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一大国,雾霾、水安全、土壤污染等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中国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做了题为“中国绿色增长和结构转型的挑战与机遇”的主旨发言,提出中国应把绿色发展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世界和自己。林教授指出,中国应该借绿色转型的机遇成为在绿色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广的领导者,政府应加大研发投资,在维护世贸承诺的同时提高对于绿色创新的补贴,特别要发展适用于中国的技术,绿色创新应该是中国竞争力的源泉所在。我们要有体制方面的调整才能够走上绿色的道路,要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经济管理手段,要在城镇化和工业基础设施升级方面也支持绿色行业。

应建立全面覆盖的碳税机制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剑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irrlees)教授的主题演讲将会议气氛推向高潮。 在这次论坛上,莫里斯教授针对如何通过税收政策促进绿色增长。他质疑国际社会依赖谈判和协商达成应对气候变化整体行动的道路,他认为中国不仅可以做很多工作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而且可以通过减排获得收益,也就是绿色发展。莫里斯表示应该建立全面覆盖的碳税机制,碳税的设计应该是一个激励机制,鼓励绿色技术的研发。他呼吁制定更多的政策面对全球变暖,实现更多的共赢。

应将自然资本作为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

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首席经济学家Marianne Fay的发言题目是“包容性绿色增长”,她强调了绿色增长的目标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整体目标的一致性,效率的提高伴随着更具备济性的服务,使得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公平等发展目标得以协同。Marianne Fay认为,目前的各种环境危机表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从经济学理论创新而言,应该将自然资本作为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使得环境政策成为推动增长的有机组成部分。她建议,中国实现绿色增长面临机遇和挑战,短期来说要提高能效,中期来说要扩大绿色技术,长期实现经济重新平衡。

 

链接:能源基金会中国

能源基金会中国于1999年在北京成立,是从事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的非营利公益组织,其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机构通过资助中国的相关机构开展政策研究、加强标准制定,推动能力建设和传播最佳实践,助力中国应对能源挑战。能源基金会中国项目资助领域包括低碳发展之路、建筑节能、工业节能、电力、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城市,交通节能和环境管理八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