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标准到定制背后的服务竞争力之变
近期,新型的厂房载体在南海区悄然兴起。包括桂城的天富科技城、佛山高新区的中欧科技合作产业园,还有丹灶的联东U谷城等,都不约而同打出了“定制厂房”这一概念。
虽然厂房的私人定制才刚刚开始,但是产品的定制则早已有之。美国戴尔公司就是一个很好例子。该公司创立之初,其主要业务就是给客户提供电脑组装服务,由于其与业界的IBM、惠普等著名公司在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方面有着很大差距,于是,戴尔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着重研究成本控制和制造流程优化等内容,创造性地发明了直销模式,与客户直接建立联系,定制生产客户要求的计算机,从而获得了成功。
如今,诸如可口可乐公司、宝马公司、摩托罗拉公司等著名高技术公司都开始采用大规模定制模式,以保持或争取新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Mass Customization,MC)已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新方法,南海本土企业维尚家具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从定制产品到定制厂房,其背后的逻辑概念其实是相同的。表面上看,这是产业社区载体的一个再升级,为企业提供更为贴心更符合企业要求的厂房载体,但再深究,“定制厂房”的背后实际上是当前政府与园区服务商提供的新型服务,说白了,这就是政府和产业园区招商的一个增值服务。
当前我国已经进到一个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的阶段,工业园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工业园区要在当前争夺资本的激烈竞争中取胜,除了要加快经济发展外,显然还需建立一个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这包括园区的服务,也包括构建一种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政务环境。
实际上,环顾整个珠三角和长三角,除了特定的一些条件外,很多地区的招商条件都已经相差无几,之前各地为了吸引企业,出台了众多的优惠政策、让利政策。但是,过分强调优惠政策的作用,则会适得其反。国家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杨依杭此前接受本报采访时候就认为,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最关心的往往不是政策,而是担心政策不透明、不稳定。
今年5月份,中国欧盟商会对500多家欧洲企业进行抽样调查的报告再一次佐证以上观点。报告指出,2014年十大监管障碍里面,立法环境的不确定性、执法时的自由裁量权和行政相关问题是他们最为担忧的。
事实上,在江浙一带,政府和园区载体把营商环境和营商服务空前重视。在杭州的电子商务园区,运营的负责人坦言,他们最大的竞争力不在于政府的政策,他们也不在乎政府给了他们什么优惠政策,他们最大的竞争力在于园区的综合服务。
这样的事实在南海也早已有实证。一汽-大众项目引进过程中,佛山之所以能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关键并不在于佛山给出的优惠条件,而是政府的细心与真诚服务。
正如广东社科院教授丁力接受本报采访时所建议,在做定制厂房的时候,政府如能在服务上也能做到“定制”会更好。而这一建议,也是当前企业包括外资企业所最为看重的。同样以中国欧盟商会的调研为例,抽样调查当中,大部分受访企业认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是开放中国市场和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重大举措。
这背后透露出的讯息正是政府打造公平营商环境和营商服务的重要性。事实上,目前南海政府与不少园区的服务意识也正在加强,其中“三单”管理的推出,还有网络审批网络问政等等都为企业打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在大沥广佛智城里面,也可以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所、办理营业证照、后期的融资,还有日常业务培训等一条龙服务,打破传统园区只管出租,不重视服务的招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