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底下听古仔 | 讲古泰斗张悦楷,童年树下玩反串
老广州都知道一首民谣:榕树底,担凳仔,霸头位,听古仔……这首民谣描述的场景,这些年来在广州市白云区松洲街槎龙镇泰小学习善园内经常出现。在这里,9棵百年古榕枝叶相交,围出了一个天然的阴凉去处,让“大榕树下讲古仔”这一岭南民俗有了更生动的展现。
槎龙镇泰小学所在的槎龙村,是富有广府水乡风貌和文化特质的自然村。走进村内,各处苍翠参天,枝繁叶茂,百年以上的细叶榕就有17棵,占了全街的3/4,最年长的已有186岁了。
作为粤语讲古(粤语,即说书)大师张悦楷的家乡,槎龙村粤语讲古文化氛围浓厚,村民在大榕树下讲古仔、听古仔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一代代槎龙村村民的心里,古榕是大自然馈赠的绿色风景,古榕下的古仔蕴含民俗风情,承载着乡愁记忆,陪伴他们拥抱幸福生活,将人与树和谐相处的佳话代代传承下去。
槎龙镇泰小学习善园的9株古榕合围出一个讲古的小空间。
【古树名片】
槎龙镇泰小学9棵百年细叶榕:估测树龄最大186岁,最小104岁,最高23.2米,最低14米。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松洲街槎龙村。
褂一袭口一张
古仔多绿荫凉
“传说从前有个神仙,驾着祥云一路而来,见到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于是,神仙撒下种子,这里就长出一棵大榕树,村民百姓有空就在榕树头乘凉、聊天、打牙祭,有时候也会听二叔公讲古仔。这棵榕树的种子散播到四方……我们今天听故事的地方,就有了很多棵榕树,传说都是那棵榕树的后代。话又说回来,为什么这里又叫‘槎溪’呢?‘槎’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有两个版本的说法……”
八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槎龙镇泰小学习善园,阳光透过密密匝匝的叶隙,在地上撒下斑驳的碎影。粤语讲古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知名青年讲古艺人彭嘉志指着头顶的参天古榕,正给同学们讲着“槎龙”的来历。但见台上,彭嘉志身着长褂,口若悬河,抑扬顿挫,妙语连珠。台下同学们三五围坐,听得入迷。
粤语讲古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彭嘉志在古榕下开讲“槎龙”的来历。
槎龙镇泰小学坐落于松洲街槎龙村内,已有70年办学历史了。校内有9棵百年以上细叶榕,占了槎龙村挂牌古树的大半之多。其中,最年长的一棵已经186岁了,最年轻的也有104岁。除了1棵扎根于教学楼前,其余8棵都集中生长在习善园内,繁茂葱郁,蔚然成林。由于彼此枝叶相交,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围合空间,成为校园一道独特的景观。
年复一年,古榕展开怀抱,守护着师生们的校园生活。春天密集的雨滴、夏日猛烈的阳光、冬季凄冷的寒风透过蔽日的浓荫,都变得温柔起来。不知名的鸟儿在枝头啁啾欢唱,扑棱着翅膀,在枝叶间飞来跳去。琅琅书声、悠扬歌声、欢快笑声,加上清脆鸟鸣,会聚成一首美妙的乐曲,回荡在校园上空。
槎龙镇泰小学副校长李幸平在该校工作了21年。她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学校都有爱护自然、保护古树的优良传统。老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爱护校园内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于是,孩子们就与百年古榕交起朋友来,不少低年级的小朋友把它们称为“榕树爷爷”,在树下玩耍嬉戏;高年级同学更把它们当做日常习作的灵感来源。所以,古榕会时常出现在同学们的绘画中、作文里。
谈起古树构筑的生态环境,最让李幸平难忘的是一个清晨,她第一个回到学校,“一进校门,几十只小鸟站在操场上,有些还在跳跃啄食!”李幸平说,“这简直是奇观,直接把我惊呆了。”
然而,全天候驻守在学校的保安却见怪不怪,“其实,每天晚上都有鸟儿成群飞来,落在榕树枝头休息,每天一早又飞出去找吃的。我们哪里需要跑到外面去看‘小鸟天堂’呢?学校现成就有一个,每日听着小鸟叽叽喳喳,很开心的”。
小悦楷唱大戏
饰三角满堂彩
槎龙村位于白云区松洲街,由槎头和聚龙两条自然村组成,已经有800年历史了。这个古村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在上个世纪曾走出广州起义烈士林成佑、科学家彭加木、著名表演艺术家张悦楷等名人。现在,它的辖内还保存着彭加木故居;而“万人空巷听楷叔午间讲古”更成为几代广州人的美好回忆。
据槎龙村的长者回忆,童年的张悦楷聪明伶俐,机智过人,语言天赋惊人,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模仿大戏(粤剧)中的人物,无论是唱、念、做、打,都模仿得惟妙惟肖。一次,张悦楷与一群小伙伴在村头的大榕树下“做戏”,表演“陈世美不认妻”。只见张悦楷似模似样地扮演了包青天,其他小伙伴分别扮演韩琦、陈世美、秦香莲。引来好多村民观看,把那块“平地台”围得水泄不通。
当时,围观的村民纷纷称赞张悦楷是块“唱大戏”的料;相较之下,其他小伙伴的表演就逗得村民哄堂大笑。遭遇嘲笑的小伙伴们感到不开心,纷纷“罢演”散去。张悦楷见状,虽然心急,却也十分淡定。唱完包青天的唱词之后,他一转身,接连扮演了陈世美,反串了秦香莲。唱念间虽然充满稚气,但有板有眼,吐字清晰,演绎得情真意切,赢得村民的阵阵掌声。后来,张悦楷走上了语言表演之路,艺术造诣愈发深厚。
“上世纪80年代,每天12:00-12:30,楷叔都在电台讲古,《水浒传》《三国演义》《杨家将》《书剑恩仇录》《倚天屠龙记》……讲得好鬼生动(粤语,即非常生动),听众都十分痴迷。”槎龙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廖景雄回忆道,当时他们都在读书,中午放学就一路跑回家,生怕错过听楷叔讲古。“那时,谁家有收音机就不得了,每天中午在大榕树下播古仔,其他人都端着饭碗,围着听。”廖景雄说:“小时候物质没现在丰富,没什么好吃的,就用古仔“伴饭”,粗茶淡饭都好好味。”
“槎龙村文化底蕴深厚,既是讲古泰斗张悦楷的家乡,又是粤语讲古传承人彭嘉志的家乡。作为广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我们一定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弘扬光大。”槎龙镇泰小学校长李春玲介绍,校内古榕树群构成的空间已成为学校开展尚善教育的文化传承地了。
自2004年以来,该校深入挖掘“在大榕树下讲故事”的文化内涵,开设粤语讲古社团,先后请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语讲古艺术传承人颜志图、彭嘉志师徒担任导师,定期在习善园给同学们上课。如今,粤语讲古已成为学校的一大教育品牌。该校还成立了古榕探究社团,开设了“大榕树下的小讲堂”,结合古树养护、古树管理等知识,开展形式活泼的古树科普活动,在同学们幼小的心灵根植下爱护古树的绿色生态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彭嘉志在粤语讲古教学中,颇花心思地融入了古树的相关内容。在他看来,粤语讲古内容承载着广州的许多历史文化信息,是文化传统得以保持和延续的重要载体,“把古树的历史、保护等内容融入粤语讲古,寓教于乐,同学们的接受度更高,宣传面更广泛,科普效果更好。”
护古榕路收窄
教学楼靠边站
槎龙经济联社党委副书记张永光介绍,槎龙最早叫做“槎溪”,“槎”为树,“溪”为水。“村民世居于此,跟榕树的感情很深厚。”槎龙村现有17棵百年以上的挂牌古树,均为国家三级保护树木。2002年,村里建起了彭加木纪念公园,成立21人组成的绿化组,对古榕进行科学管养。村民发现古榕有异常都会马上告诉村委。
彭加木纪念公园建设完成后,村里准备将槎溪路扩为双向两车道,连上人行横道共计12米宽。“但碰巧,距离槎溪牌坊约20米远的地方长着一棵古榕。为保护这棵树,项目组最后决定把这一段路收窄为7米左右,为榕树留出生存空间。”槎龙社区党支部书记廖景雄说。
在槎龙,人树和谐相处的佳话还有很多。廖景雄说,“现在学校教学楼的坐落地点,也是保护古榕树群的结果。”原来,在重建新教学楼时,按照原方案,8棵榕树是要被全部砍掉的。于是,村里对建设方案进行调整,让整栋教学楼“靠边站”,把古榕树群保存下来,最终成为槎龙的一张绿色名片,也带动了槎龙兴旺发展。这些年来,槎龙村斩获广州市首批全国百强村、广州市首批文明标兵村、广州市安全文明村和广州市白云区十强村等亮眼荣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分不开的。如今,在松洲街党工委、街道办事处的带领下,槎龙村“两委”持续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努力打造宜生活居住、宜创业发展的良好社区环境,带动槎龙村的新一轮经济发展,村民收入和福利也不断提高,富裕现代、包容开放的文明新村美丽图景不断上新。
之前,多个机构联合评选并发布了“2020名村影响力300佳排行榜”。槎龙村成为广州市两个上榜村之一、白云唯一上榜村。其中,村庄绿色发展指数就是评选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记者手记】
人树情浸入血脉 自是“不必言说”
本期报道的古榕树群,可谓与《大树底下听古仔》的栏目名非常贴合了。记者步行在满眼绿荫的松洲街槎龙村,只听得“原文再续,书接上一回”“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两句熟悉的念白,犹如昔日,不时在耳边回响。
槎龙村的百年榕树,见证了粤语讲古的艺术传奇:张悦楷的午间讲古曾是超级火爆的电台节目,而今“前文未断今又续,后辈情牵接下回”,槎龙镇泰小学已将讲古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课,继续传承下去,焕发新光。
一棵古树,多少春秋。17株形态各异的百年古榕,如同见证者般伫立在村里,凝视槎龙古村的历史变迁,也诉说着一方水土的丰饶兴盛,成为村内独有的“绿色不动产”,与槎龙的发展紧密相连。
有好的水土,还有爱树的人们,珍贵的榕树群才得以存续。对于世居槎龙的人们来说,古树是村民的幸福指数,是无法割舍的乡愁寄托,是写进小区公约的信条,是浸入血脉的“不必言说”。
正如槎龙镇泰小学副校长李幸平所言,“人与树的爱是双向的”。村民守护古树,古树涵养一方。人树和谐共生,代代相传,深深刻印在槎龙的历史记忆中。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汤南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庄小龙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子良、庄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