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信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12.06.2014  11:47

  6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他指出,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继续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

  总理的话为市场注入信心。今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增速放缓至7.4%,尽管与政府7.5%的政策目标接近,但宏观经济数据总体并不乐观。比如,中长期信贷与铁路货运指标下降,房地产新屋开工负两位数增长,虽然消费尚稳定,但投资与净出口双双减速。的确,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种种迹象让人心生担忧: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进入中低速增长期?过去30多年的经济发展势头能不能持续?一个更大的问号是:中国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不是学者凭空杜撰的概念,的确有的国家在经过一个较快经济成长期、进入中等发达阶段以后,由于体制难以支撑更高水平的发展而陷入经济的长期萧条,甚至陷入动乱的泥淖。从1980年到2011年,32年间,中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9%,2013年的人均GDP达到6700美元,我国从一个低收入国家变成了中等收入国家。与此同时,发展带来的问题也无法回避。要素成本迅速上升,比较优势正在弱化,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不匹配,收入分配失衡,民生改善相对滞后;城乡分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与有些国家落入“陷阱”前的状况相似,这是我国跨越“陷阱”不得不面对的难关。

  然而,也应看到,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的失衡风险仍然可防、可控。与拉美等一些掉进“陷阱”的国家不同,我国政治安定、金融稳定,具有较强的抵御外部冲击能力;人才总量巨大,资本充足,发展的回旋余地大;“制度红利”还有较大空间,城镇化推进会形成新的“人口红利”。从居民收入看,虽然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但各社会群体的收入水平绝对值普遍增加。从产业结构看,传统工业的产业集中、改造升级都在加快,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景看好,现代服务业有很大拓展空间。特别是目前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增速明显提高,一批重大项目在技术上“从跟跑到领跑”,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加强,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尽管面临国际竞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突出等诸多挑战,但广大人民群众的勤劳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长中的庞大内需市场、‘新四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和回旋空间。

  迈过“陷阱”殊为不易。从全世界看,一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是转型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社会发展由追求效率转向追求公平。一些国家就是因为没有完成好增长动力的转换,加上对社会公平重视不够,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引发社会动荡,最终掉进了“陷阱”。近几十年来,仅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少数经济体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了向高收入国家的跨越。与这些国家相比,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由“”到“”比先前的由“”到“”难度更大、挑战更多。

  消解“中等收入陷阱”的复杂诱因,归根结底靠体制机制改革。无论是经济转型升级、收入分配改革,还是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均离不开改革。深化改革不仅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更需要新思维、新路径,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学会在深水区游泳。在利益格局日益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要推动市场化改革深层次破冰,在经济转型中注重政府转型,最大限度地释放发展活力,拓宽发展空间,为跨越“陷阱”助跑。

  对于由成长期走向成熟期的中国,在庞大的经济总量上再次实现跨越,的确任务艰巨,但我们有信心打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