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开通识课,创新实践育人模式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学校与合作企业如何更好发挥双主体作用,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如何更好发挥校外基地的实践育人平台功能,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多年来,我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培养本科创新人才。通过强化大学生校外基地功能建设,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水平。其中,我校广东新蚁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自建立以来,积极深化产教融合,开展通识课程共建、混合编队实习、校企协同培训等,不断创新基地共建模式,实践育人效果良好。
校企共建特色通识课程,广受学生欢迎。我校与“新蚁族”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共建了《自然地理探索与野外考察》通识课程,广受学生欢迎。自2017年春季开始面向全校学生选修,上半年共有230余人选修,由于课程内容丰富、课外实践形式新颖,深受非地理专业学生好评。2017年秋季教务处应学生要求,增加了该通识课的选修人数,并增加了大学城十校联动公选,最终包括华师、广工、广中医、广外、广美、广药等高校在内的1100多人选修了该通识课,在大学城十校学生中引起较大的影响,成效显著。
《自然地理探索与野外考察》通识课程在理论讲授中,加入基地考察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为完成该通识课程的野外考察部分,地理科学学院自然地理学副教授温小浩、郭程轩充分利用周末、暑假、国庆等时间,由广东新蚁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组织带领学生前往佛山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珠海横琴半岛、外伶仃岛、内蒙古萨拉乌苏毛乌素沙漠等地开展了野外地球科学考察及地理实践活动。这些野外地质实践考察活动极大地丰富了非地理专业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了学生观察与发现问题,独立自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野外生存基本技能,提升学生对自然的审美、保护环境的意识与国家、社会责任感。
据悉,2018年《自然地理探索与野外考察》通识课程将继续由温小浩副教授主讲,并进行跨高校联动公选,截至目前,在选课人数限定为600人的基础上已有1200余人进行报名并等待抽签。此外,郭程轩副教授将新增一门地理通识课《湾区地理生态:探秘之旅》,主讲珠江口(粤港澳)湾区的经济区位及生态环境。
基地接纳我校学生实习,提高野外工作能力。自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新蚁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成立以来,共有40余名学生在该基地进行实习和见习活动,该基地严格按照学校要求,为实习生配备了专业的指导教师并不断完善学生的实习课程和培养体系,帮助学生在综合素养、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提升,一些表现优秀者在暑假全程参与了该公司地理科考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独立或合作带领科考团队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开展了野外地理科学考察,不仅出色的完成了实习实践任务,还提高了自身的工作和实践动手能力,一些地理专业的实习生更是借此机会提升了专业知识水平。目前,基地进行实习实践活动的学生中有4人被分别保送了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研究生。因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工作的突出贡献,该基地指导教师周亚中还获评我校“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校企合作协同培训,新模式深受好评。校企合作是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基地积极发挥在教学研讨、师资培养等方面的作用,立足发挥专长、服务社会的宗旨,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教研培训活动。为帮助中学地理教师掌握全国高考地理试卷命题特点、提高研学旅行指导能力,联合地理科学学院举办了“普通高考地理科2018年备考暨研学旅行导师培训班”,于2017年7月在内蒙古和新疆举办了两期研学旅行导师培训班研习示范活动,10月承办了广东省地理骨干教师跟岗培训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综合科学考察活动。
教务处和地理科学学院相关负责人、老师表示,学校将继续发挥校企合作在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以及中学师资培训中的关键作用,力求在管理体制、育人模式、功能共享上取得更大突破,着力构建“合作重实质、功能重实用、培养重实效”的校外基地共建新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发展机制。
作者/通讯员:教务处 地理科学学院 | 来源:教务处、地理科学学院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