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融合打造“江南造船”人才培养模式

25.11.2015  09:54
近年来,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借助校企一体、厂校融合的优势,以船舶特定岗位技能的联合培养为特征,开创了校企深度融合,打造出了“江南造船”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发展道路。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针对全国教育系统提出的战略方针。近年来,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借助校企一体、厂校融合的优势,以船舶特定岗位技能的联合培养为特征,开创了校企深度融合,打造出了“江南造船”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发展道路。

   目标是打造“江南造船”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动力

  长期以来,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始终紧紧围绕江南造船集团对船舶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完善了深度融合的企业办校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这个目标体系可概括为:重构课程体系、变革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依据培养过程中学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需求选择教学组织方式,实行校企共同参与的“柔性化”;企业和学校联合制定培养计划、课程方案和实习实训流程;建立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实施针对性和发展性相协同的学习评价,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使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引领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船舶类专业的建设工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确立了“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船舶制造技术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实行专业建设“双带头人”制,聘请高级技师为校内专职专业带头人,企业专家等高级工程师为校外兼职专业带头人。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以国际船舶建造规范标准和江南造船集团实际的岗位技能需求为核心,开展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体系、研讨制定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学生高级技能证书考试一次性通过率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就业提升率、就业薪酬排名等各项指标,均居上海中职学校之首。

   特色是打造“江南造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驱力

  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现场教学和模拟教学为辅、课证融通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把船舶行业职业等级证书考试和评估引入学生考核评鉴。考核通过后,每个学生可获取2本国际通用的专业技能证书,即CCS船舶焊接证书和CCS船舶电工证书。

  目前,学校历时两年,建成了6000平方米的“数字化仿真实训中心”,涵盖了船舶机械装置安装与维修、船舶制造与修理、焊接技术应用等三大专业。包括船舶钳工、船舶管系工、船舶电焊工等六个职业工种的学生,通过虚拟仿真教学实现了实训条件量的增长和质的飞跃。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打造出了三大人才培养平台。即共建信息共享交流平台、共建技术服务平台、共建师资培养平台。这些平台通过搭建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和技师信息多方资源,“依靠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上海市船舶制造开放实训中心(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先进的设施,从而实现了校企“师资共培、人员共享、人才共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成果是打造“江南造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力

  校企深度融合为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学校“焊机技术应用”、“船舶机械装置安装与维修”和“船舶制造与修理”三大专业,已被市教委认定为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精品特色专业;《CO2气体保护焊》《船舶电气安装》等3门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学校还正式出版了《船舶电子技术》《船舶电气维修》《机加工实训》等11门优质校本教材。

  尤其是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学生在第一届至第六届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共获146块奖牌;在2009年至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共获得14块奖牌。学校先后荣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优秀职业技能鉴定站、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校首批立项创建学校、上海市中职系统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为国家船舶和港口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