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观察】兼职“热”下的“冷”思考

05.12.2014  21:14
【校园观察】兼职“热”下的“冷”思考 - 广东科技学院
【校园观察】兼职“热”下的“冷”思考 - 广东科技学院
来源: www.gdst.cc

大学生主要兼职类型及占比

本网讯 (图/文 学生记者 张诺亚) 兼职,是指在不脱离本职工作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职业的行为。

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兼职早已风靡大学校园。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兼职已成为大学生步入职场前的练兵场。

大学生通过兼职能获取物质回报,积累社会经验,提升综合素质,但部分学生过分热衷兼职,鲜少在学业上花功夫,实为舍本逐末之举。

为此,部分老师提议,大学生有必要在兼职“”的情况下,做一些“”思考,正确处理好学业和兼职之间的关系。

近九成学生有兼职经历

小欣,下午不用上课,我们去逛街吧?

不了,待会儿我还要去发传单呢......

第四节课下课铃一响,财经系2013级学生彭梓欣立马收拾好书本往学院南门赶去。与她同去兼职的五六名女生,早在校园门口等候了,她们将一同前往鸿福路发传单。

一个下午能赚70元钱呢!”彭梓欣说完就消失在了教学楼楼道。

而她只是大学生“兼职大军”中的普通一员。

日前,新闻中心在全院随机发放了关于大学生兼职情况的调查问卷,548份有效问卷汇总后的结果显示:88.69%的同学有过兼职经历。

机电系2013级杨升志同学可谓是“兼职达人”,校内所有勤工俭学职位他几乎都有尝试,在校外他还做过派单员、服务员、促销员、中介代理等多种兼职。

我不是在兼职,就是在兼职的路上。”杨同学说,“因为我来自贫困家庭,学费是靠国家贷款缴纳,所以想通过兼职赚取一些学费和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

调查数据显示,46.16%同学每月兼职收入达500元以上,其中,约10%的同学月兼职收入超过3000元。

兼职能带给大学生一定的经济报酬,但也有同学不为钱而兼职,他们更多的是为了收获一份社会体验。

周末在肯德基当服务员的管理系2012级学生邬菲菲家境优越,父母每个月都会给她1500元左右的生活费。

我兼职并不是奔着报酬去的。很多同学周末都宅在宿舍睡觉或玩电脑,我想利用这个时间体验生活、充实自己,同时也想通过兼职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邬同学说。

从调查结果来看,78.09%的同学兼职是为了充实生活,锻炼自己,积累社会工作经验,扩大交际圈,为以后的就业和发展增添筹码;21.91%的同学则是为了获得报酬,减轻家用或补贴自己。

被“冷落”的学业

财经系2013级杨同学,大一下学期做过好几份兼职。嫌给别人打工赚钱少,便自己在学校附近投资了间宵夜排挡,想为未来就业或创业积累经验。

每天一下晚修就得赶去经营宵夜排挡,虽然有累点,不过能赚钱,又能学一项技能,何乐而不为呢?”杨同学坦言,“除去成本,每月有4000元左右收入,太忙的时候偶尔还会逃课去经营,学习时间被占去了不少,一学期下来专业课成绩‘惨不忍睹’。

刚上大二不久,杨同学又动起了生意头脑,在东门外做起了便当外卖生意。“有些时间没见他了,感觉他挺忙的。”杨的同班同学说。

调查中,29.2%的同学曾有过上课时间去兼职的经历。当兼职与上课时间相冲突时,42.52%的同学选择会考虑“因课而定”,如果上的是非专业课或自我感觉不重要的课时则可能“逃课”去兼职;也有6.57%的同学选择了直接逃课兼职。甚至有15.14%的同学因为兼职而旷课5节以上。

财经系2013级余同学被班上同学戏称为“股神”。因为他沉迷于网络炒股,很多时间都花在电脑荧幕前。

股票一开市我就在电脑前守着,有时股票的买卖点刚好与上课时间冲突,可能会逃课。”余“股神”说。

班上同学反映,只要老师不点名,课堂上时不时会看不到“股神”的身影。由于沉迷炒股,余同学的成绩一直位于班级下游,甚至有一两科专业课考试还不及格。

除“创业”、“炒股”外,大学生兼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而校园内充斥的各种兼职信息,也让大学生们不知如何选择。

谈及自己的兼职历程,艺术系2011级周同学说:“刚进入大学时,只要看到兼职信息,就满腔热血地参与,发传单、服务员、促销员等我都干过,最后却只落得一身疲惫。

之后,她向有经验的师兄师姐们“取经”才知道,兼职应该向自己的专业靠拢,尽量选择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行业及企业。

在被各种兼职弄得眼花缭乱之时,应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挑选兼职时要做到‘少而精’,切忌‘多而滥’。”周同学说。

调查数据显示,88.87%的同学曾从事的兼职与所学专业关联不大或毫无关联。

英语系2013级罗烨宏同学常在学校各大晚会活动中担任主持。周末和节假日时,他则以主持人的身份活跃在校外各大活动现场。

面对校外各种“五花八门”的兼职,罗同学表示他只钟情于主持人这一行业。“我热爱并享受主持给我带来的欢乐,可以尽情感受台下带来的掌声。” 罗同学说,“兼职,做‘多’不如做‘精’。

调查中:

——77.55%的同学多利用节假日时间进行兼职;17.52%的同学多在周一至周五课余时间兼职。

——23.35%的同学平均每周兼职15小时以上,相当于每天至少兼职两小时。

莫让兼职“”昏了头

校园中不乏“兼职大军”,部分同学疯狂兼职,不仅容易“入错行”,还会耽误学业。

兼职无可厚非,关键是要处理好与学习的关系,把握两者的平衡点。

一些大学生为了兼职经常旷课,只有临近考试的时候才会拿起书本。他们误以为考试不及格无所谓,只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就好就业。”从事《创业基础课程》教学的老师安野说,“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适当做一些兼职是可以的,但要适可而止,不能因为兼职而荒废了学业。大学生还应该带着目的性和针对性去兼职,要能通过兼职发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并加以改进。

安老师还表示,兼职不一定非要与所学专业完全相关联,只要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能锻炼自己、有所收获的兼职都可以尝试。而且在与更多的人交往中,不仅能扩大交际圈,而且还能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相较于部分同学不能很好处理兼职与学业的关系,英语系2012级沈同学倒是“赚钱、学业两不误”。

针对如今兼职市场的“火爆”,沈同学打起了小算盘——做兼职中介代理。这样,除了自己兼职所得收入外,他还能根据自己所招到的人数拿到中介费,小赚一笔。

虽然身兼数职,但沈同学并没有落下学业,不仅没有不及格的科目,还顺利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

当下这么多兼职信息,同学们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取的呢?

记者调查发现:45.8%的同学经同学或朋友介绍从事兼职;20.07%的同学通过兼职网站搜寻信息;34.13%的同学则由中介机构介绍、校园广告招聘、学校帮助等方式获取兼职信息。

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同学缺乏社会经验和自我防范意识,在兼职过程中或多或少吃过亏。

为此,财经系赵翠连老师建议:“大学生要多了解基本的法律常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理性对待兼职,权益受到侵害时也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大学生兼职收入主要用途及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