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问题层出不穷 广东公安严防监管

23.11.2016  22:02

自从校园贷监管政策出台后,广州大学城里的校园贷推广人员和宣传广告几乎一夜之间就消失了。广州某大学的大二学生阿灿原本还想借校园贷在“双十一”购物节给女朋友换一部手机,现在,他只能选择京东(校园)白条,通过分期付款方式实现自己的愿望。阿灿并不知道,京东(校园)白条其实也是校园贷。

校园贷解决了部分学生资金紧张问题,促进了校园消费,甚至解决了部分学生创业资金难题,但高校学生欠下贷款后跳楼自杀、19名学生借贷后集体失联和“裸条”借贷等极端个案陆续曝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8月24日,银监会、工信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之后,深圳互联网金融协会、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也下发相关通知,严禁在校园内开展任何形式的校园贷业务营销宣传活动。10月12日,“我来贷”关闭校园贷款通道,各类贷款平台已陆续宣布关闭或表示转型。

业内人士表示,银监会等四部门和广深等地出台的办法和通知,旨在保护学生权益,规范网贷平台,也对校园贷的宣传方式作出要求,同时规定网贷平台不得暴力催收,这对网贷平台特别是校园贷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网贷平台不会放弃3600余万学生的高校市场,校园贷的商业“硝烟”不会消失,监管部门仍须多留心眼、加强监管。

调查

高校千亿借贷市场成商家必争之地

2015年,全国高校有近4000个校区,在校生规模3647万。去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显示,8.77%的大学生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小额信用贷款占比5.33%、网络贷款占比3.44%。另据速途研究院《2015大学生分期消费调查报告》调查结果,61%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分期付款消费。据业内估算,高校每年的借贷、消费分期市场总规模在1000亿元到4000亿元之间。如此巨大的消费市场,将成为商家必争之地。

2009年银行信用卡退出校园市场后,校园借贷业逐步发展起来。一开始是地方性的线下小额贷款公司、消费电子企业进入校园市场;2012年以来,在大学校园这个特殊的市场上崛起了一股新的商业势力。一些小额借贷平台纷纷到高校“跑马圈地”,并以“分期消费”形式为借口,开发出了一个特殊的全国性借贷市场——业内俗称为“校园贷”。随着电商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2012年前后,大型全国电商平台、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始盯上这块“蛋糕”,很快形成了几大电商平台和几大校园贷平台集体垄断的局面。

根据公安部上半年统计的数据,校园贷平台有30余家,与全国数千小额贷款公司、数千P2P平台的数量相比,校园市场更具有业务集中性,因此势均力敌的对手之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

为了抢占市场、做大规模,近两年,各平台甚至不惜成本,故意放款给偿还能力低、社交能力强的学生,然后将这些无法按时还款的学生“以工代偿”地转化为地面推广业务人员。于是乎,各大高校仿佛一夜之间冒出大量推广人员。而在彼此的业务竞争中,“裸贷”等极端个案开始浮出水面,校园贷乱局开始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揭露

细数校园贷“五宗罪

今年上半年,外省校园贷的极端个案频频见报,广东省公安厅和高校较为集中的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公安机关未雨绸缪,深入调研,紧盯本地校园贷市场发展。综合公安机关、行业协会报告和媒体报道,本报记者深入采访行业人员并梳理出校园贷“五宗罪”。

1、信息审核不严 钱去哪了没人管

校园贷平台为争夺客户,一般都会突出自己的“快速放款”,相比银行贷款的“天数级”、社会上一般小额贷款公司的“小时级”,校园贷形成了“分钟级”的即时放款业务特点,网络上甚至有“3分钟放款”的宣传。这种放款模式下,风控不严,贷款审核形同虚设,对贷款发放后的真实用途也谈不上跟踪管理。

广东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PPmoney万惠董事长陈宝国也表示,形同虚设的贷款审批容易造成在校生的过度超前消费,也间接地将一些学生的负面人格、不良嗜好如欺诈、赌博、沉迷游戏等进行了放大。

2、平台信息不共享 “拆东墙补西墙”难禁

今年3月,广东的大二女生李某向某网络借贷平台借款3500元买一新款手机,但利息并不是按照网络借贷平台上所规定的那样,而是有一项行内不成文的“规定”:借3500元,给1500元的利息,期限7天,逾期不还就提高利息。于是头脑发热的她陷入了“以借代还”的圈套,最终滚雪球般欠债10万元。

由于校园贷平台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无法杜绝同一个学生同时向多家平台申请贷款的情况发生。借款人“拆东墙补西墙”,从另一家平台贷款以还上第一家平台的欠款,最后陷入“利滚利”的死循环。

3、实际利率堪比高利贷

目前,几家主流校园贷平台的贷款利息都在每月1~2%之间,表面上来看并不高,但这些平台在约定利息外,还会以服务费、罚息等名目收取费用,总的费用因而变得很高。以“分期乐”为例,一名大学生客户申请一笔1000元的现金贷款,分12期还款,则学生每月需还99.21元,12期合计还款1190元,年化利率高达19%。

据业内人士介绍,有些小平台收取的综合利息高达年化利率30%以上,堪称校园里面的“高利贷”。过高的利息是导致学生逾期还款或者无法还款的重要原因。

4、催收方式不当

若大学生出现违约或者逾期还款的情况,消费贷款平台一般会以短信、电话通知该学生及时还款或者联系家长督促还款。记者了解到,大多数放贷公司或平台会将此工作外包给催收机构,这就存在某些不文明的催收方式,如采取短信、电话甚至上门骚扰或收取高额逾期费用、口头恐吓、胁迫、跟踪、盯梢、非法拘禁等极端手段,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

如“分期乐”平台是将逾期超过60天的贷款集中打包给一些资产催收公司。虽然“分期乐”平台与资产催收公司签有不能暴力催收的协议,可催收公司为了达到目的,或多或少地会采用电话不断、语言暴力等不当方式进行催收。

特别是‘裸条’借贷出现后,有些女生迫于催债的压力走上‘援交’之路!”广州一名不具姓名的从业人员告诉记者,催收方式不当就会上演现实版的逼良为娼。

5、用户信息安全存疑

今年10月,湖南18名大学生“被贷款”50余万元被曝光,“没有贷款却收到了催收短信”、“没有注册过却被冒名注册”等身份信息被冒用等事件值得深思。据悉,各类分期消费平台为抢占用户市场通常使用粗暴的推广方式,为了冲量冲业绩,“刷用户”是常事。有学生参与过的扫码活动就有可能泄露个人信息,不经意间就“被注册”。网上也存在不少批量贩卖学生个人信息的情况。

分析

校园贷不会消失,监管不可放松

互联网金融行业研究与咨询机构——盈灿咨询,其高级研究员张叶霞表示,虽然校园贷现在面临压力,但是大学生有贷款需求,该行业经过几轮筛选和自我改善之后,仍有很大的空间。另外,学生是消费的起点,一旦学生在校园贷上形成粘性,未来学生步入社会之后的消费、家装、婚庆可能都会在该平台上完成。

监管在发力,但不会一棍子将校园贷“打死”,校园贷为了生存也不会自我消失,监管部门和校园贷的角力才真正开始,这需要监管部门紧盯关键问题来管理。校园贷问题很多,有民警一语中的指出其要害,风控不严、利率较高、额度较大、催收不当这些问题都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因信息“含金量”很高,学生及其家庭隐私信息泄露甚至可能被人为倒卖,涉及对象为千万级别,未来危害变数太大;二是最重要的一点,造就了大量的未来社会和经济风险之源。该民警解释,如果把企业对客户群体的引导称为“有形培养”,那么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则是“无形培养”。过早地让没有稳定经济来源的学生习惯透支型消费,不利于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金融和消费观念。校园贷鼓励没有商业伦理、技术储备、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最终的结果就是造就一波波类似“金朝阳”(金朝阳财富教育最终变成900亿骗局大案)这样的社会现象。

公安应对

广东警方紧盯校园贷,违法必究

广东的校园贷是否处于可控状态?业内人士透露,在广东高校最为集中的广州,其本土开展校园贷的企业只有四五家,业务规模可控。

记者在采访公安部门时也得到同样答案,目前广东因校园贷引发的极端个案极少,但警方并未放松对校园贷的警惕。省公安厅经侦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若校园贷平台的资金来源涉及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问题,公安机关将严厉打击。省公安厅刑侦局相关负责人则表示,目前,警方密切关注是否出现有组织的涉黑团伙参与暴力追债行为或是组织卖淫行为。

目前校园贷平台在追债过程中也极力避免极端行为的出现,但有些行为已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有民警表示,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的规定,有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及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等行为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来源:南方法治报 记者:尹利勇  编辑: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