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承办钦州港大型增殖放流活动

12.06.2016  16:11

6月6日,由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中国海警、广西钦州临海工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广东海洋大学联合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协办的“钦州港30万吨级进港航道疏浚工程疏浚物临时性海洋倾倒区海洋环境及渔业资源修复工程增殖放流活动”在钦州市航标基地码头隆重举行。活动当天,在北部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共计放流卵形鲳鲹鱼苗320万尾、墨吉对虾和斑节对虾苗各3500万尾。放流活动受到包括中国海洋报、中国渔业报、北京时间等在内的多家新闻媒体关注,纷纷派记者到场采访报道。

中国海警局南海分局(筹)副局长刘添荣,广东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向献兵,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副局长王海吟,广西渔政指挥中心主任陆毅,钦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方建安,广西钦州临海工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徐立峰等领导以及湛江市港城公证处公证员、渔民代表共80余人参加了本次增殖放流活动。

向献兵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我校立足南海,积极开展南海渔业资源养护与生态环境修复研究,目前启动了包括南海现代渔业协同创新中心和高水平大学水产重点学科等建设项目,必将进一步服务于国家南海战略。此次与广西钦州临海工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产学研联合、协同创新,致力于北部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恢复北部湾重要经济鱼类资源种群、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和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必将惠及千家万户、造福渔民百姓。

本次海洋环境及渔业资源修复工程由我校作为执行方,项目负责人水产学院卢伙胜教授介绍,该修复工程开展的增殖放流活动以北部湾二长棘鲷长毛对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周边的钦州、江洪和流沙等海域为主,根据放流种类的生活习性、栖息地特征,采用该团队率先创建的网箱暂养、活水舱运输和海上快速无损伤吊放的增殖放流新模式,分批、分海域开展放流。项目前期已于2015年7月在钦州港附近海域放流紫红笛鲷100余万尾,今年计划于南海休渔期再次放流紫红笛鲷、卵形鲳鲹、浅色黄姑鱼、断斑石鲈和点带石斑鱼等鱼苗1270万尾,方斑东风螺、华贵栉孔扇贝等贝苗720余万粒,以及长毛对虾、日本对虾和墨吉对虾等虾苗2.85亿尾,并将通过2017-2018的连续8季度海上调查取样、分子生物学和体外标志法等开展放流效果的综合评价。

值此世界海洋日、中国海洋日和南海放生节之际,我校承担了北部湾史上最大规模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对促进南海渔业资源恢复、保护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和全社会共同关注海洋生态、保护渔业资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也彰显了我校在南海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保护领域的科技影响及引领作用。

向献兵副书记在放流仪式上讲话

  向献兵副书记、卢伙胜教授接受中国海洋报中国渔业报联合采访

  放流海龟




(新闻主编:陈淦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