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背后的“为人”与“为学”
对于刚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学子们来说,对大学的认识或许是从校训开始的。校训,凝聚着一所大学的精神气、育人纲,寥寥数字,意蕴深远。
在上海理工大学校园,铭刻着“信义勤爱”四个大字的校训石,静默而立。1906年,学校的前身沪江大学在此创办,8年后,沪江大学将“信义勤爱”正式立为校训,其后历经学校更名、院系改革等大事件,校训始终未变,一直到2006年百年校庆,校方才在原来的四字之后加上“思学志远”,对“为学”提出更高要求。
“‘信’‘义’‘勤’‘爱’几个字简简单单,却是先贤推崇的基本为人准则,在其指引下,‘信崇真理、义重仁厚、勤学实干、爱国敬业’的沪江精神传承至今。”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沈炜介绍说,如今的八字校训中,“思”与“学”体现了学校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志”和“远”则意在立志、崇远,重在培育青年人的学识抱负。
“为人”与“为学”,百年间,上理师生其实已找到了二者的最佳结合点。1917年,沪江大学创办国内首个社会学实验基地——“沪东公社”,将人才训练与社会服务相融通,开创我国大学服务社会之先河。2002年,上理成立创行团队,持续开展农业保险推广、秸秆能源推广应用、农社对接等50余个社会公益项目,而在各个公益服务领域,更不乏上理青年志愿者的足迹。
去年本科毕业后,蒋维和同伴们收拾行装,奔赴2000公里外的贵州山区开始一年支教生活。他说,要教会孩子们更多知识,帮助他们走出大山,认识世界。“在贵州的一年,是我离上理最远的365天,但也是我离上理最近的365天,这就是校训教会我的道理,要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蒋维说。
同上海理工大学一样,由黄炎培先生于1918年在沪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同样历史厚重。创办之初,黄炎培便亲自立下“敬业乐群”的校训,如今这四个字依旧闪耀在学校的各个角落。
黄炎培曾这样解释“敬业乐群”:“敬业”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在之事具责任心;“乐群”是指具有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在其职教理念指导下,中华职校桃李芬芳,从这里先后走出了邹韬奋、张闻天、顾准、徐伯昕、江竹筠、秦怡等杰出才俊。
“‘敬业乐群’是黄老先生职业理念的精髓,也是当前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更是对全社会职业人的要求。”中华职校现任校长唐威表示。
“‘敬业乐群’简单明了地教会学生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85岁老校友范洪涛对记者说,看到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自己感到很欣慰。“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国家的两个轮子,不能偏废。当前国家急需高素质、复合型技术精英,职业学校更要勇担使命。”
据悉,上海近年采取推进职教课程体系建设及双师型教师培养、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推动中高职贯通等途径,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批新老职教品牌取得了育人的累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