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核应急白皮书:保证核安全的最终底线
资料图:防城港核电1.2号机组全景。 中新社记者 钟欣 摄
中新社北京1月27日电 (张素 李纯)“核应急是保证核安全的最终底线。”中国国家核事故应急办公室副主任、国防科工局核应急安全司司长姚斌27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指出,做好核应急工作既是核能事业的“基石”,更是贯彻落实“理性、协调、并进”的中国核安全观。
中国政府当日发布《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这是中国涉核领域的第一部白皮书,总结了近30年以来中国核应急的经验成果。
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许达哲表示,自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核电以来,中国始终高度重视核应急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核应急工作国家政策、提升核应急能力、改进核应急措施。
“核应急在核能事业的发展链条中,居于最终保障的地位。”姚斌说,当先进的核技术、可靠的核设施、规范的核运行出现异常、可能发生设计基准外的核事故时,为控制或者缓解核事故、减轻核事故后果,必须采取不同于正常秩序和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行动。
姚斌概括出中国核应急准备“建体系、强能力、重演习”的思路。他说,中国不仅有完备的预案、法制、体制、机制,同时也加强能力建设,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核与辐射应急监测、核应急医学救治、地震预报、海洋辐射环境监测、核应急气象观测等网络,核应急救援力量形成体系。
在此期间,中国先后组织了代号为“神盾—2009”、“神盾—2015”的国家核应急联合演习,相关省(区、市)及核设施营运单位也定期举行演练。“不断提高各级核应急组织应对处置严重核事故的能力水平,普及社会公众核安全应急知识,树立了全社会对发展核能事业的信心。”姚斌说。
当前,核应急在中国更有着深刻含义。一方面是基于中国核能事业进展,白皮书披露,中国在运核电机组30台,居世界第四;在建机组24台,居世界首位;在运在建总数54台,居世界第三。
外界注意到,中国运行核电机组主要是二代或二代加技术,在建核电机组主体是三代以上的技术,反应堆类型多,二代、二代加、三代、四代技术并存。据以往预测,二代和二代加核电机组发生重大核事故的概率为10-5/堆年,三代核电技术、四代核电技术的核电机组发生重大核事故的概率分别为10-6/堆年、10-7/堆年。
“多堆型并存、多代核电技术并存给做好核应急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许达哲对此表示,将坚持不懈地针对各种堆型的特点,科学研究制定核应急工作的方案。
另一方面,核应急成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中国核安全观的关键一环。
2014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海牙核安全峰会上阐述了中国的核安全观。他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增强自身核安全能力,坚定不移参与构建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坚定不移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主导的核安全国际合作,坚定不移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
“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国核安全观的新论断新观点,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反响。”许达哲表示,近两年来按照中国核安全观总要求,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高度重视推动核能技术创新,高度重视采用最严格的核安全标准,高度重视核应急准备,使中国核能发展的面貌为之一新,极大地增强了国际社会对发展核能的信心。
“中国核安全观树立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而抓好核应急工作,把核事故的影响降到最低,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就是贯彻了中国核安全观的思想。”姚斌说。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核能事业发展,是中国的重要战略选择。”白皮书强调,在未来,中国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使核应急与核能发展协调并进,确保核应急响应及时有效,继续深化核应急领域国际合作,着眼中国和世界核能事业发展大势,前瞻谋划核应急工作。
姚斌表示,到“十三五”末将进一步完善与中国核能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国家核应急体系,推动、支撑、保障中国由核能大国向核能强国迈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