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或将进入售电侧市场核心地位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此大背景下,我国电力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已刻不容缓。长期以来,中国的能源结构上过度依赖火电,然而,随着清洁能源时代的临近,减少环境污染的呼声越来越高,发展以核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已经势在必行。数据显示,中国核电发电量占比不到3%,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2%,发展前景较大。
按照“十三五”规划,至2020年底,中国已建和在建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800万千瓦。大部分规划的项目将陆续启动,预计未来中国将迎来核电开工建设的新高潮。
一方面,电力是煤炭消耗的第一大户,电煤需求量占到动力煤总需求量的60%以上。另一方面,在电力能源结构中,煤电发电量占比远高于其他类型发电总量。到2014年底,煤电装机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60.7%,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70.5%。虽然煤电产业已做出很大努力,部分技术先进的机组可以实现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水等近零排放,但主导气候变暖的二氧化碳并不在此列,排放控制微乎其微,排放总量仍然巨大。
要有效降低碳排放总量,有效减轻经济发展对煤炭等化石能源依赖,必须从电力入手、大幅降低煤电比重,必须大力发展低碳、无碳能源发电来替代煤炭等化石能源发电。因此,在安全、高效、无碳、经济等全方位具有明显优势的核电,必然成为优化电力能源结构的最重要选项。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考虑或启动核电站建设,已有60多个国家正在考虑采用核能发电,国际原子能预测,2030年全球核电装机容量至少增加40%。
在国际上,核电市场已由众多能源大国卡位,成为蓝海。数据显示,2015-2030年间,海外将新建约160座核电站,新增投资将达15000亿美元,海外市场商机巨大。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计,未来10年除中国外,全球约有60至70台1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建设,这意味着海外核电市场空间将达1万亿元,潜力巨大。
核电拥有明显的清洁和零碳排放优势,是煤电的首选替代能源。核电的发电过程,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也不产生任何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可导致酸雨的气体,不像煤电等化石燃料发电那样会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对空气的污染是“零”,即使是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在这一点上也无法相比。甚至,其放射性污染也比煤电少得多,正常运行的时候所产生的辐射量小于周边自然体。国际能源署(IEA)年度《全球能源展望》报告中称,核电对应对气候变化、达成减排目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014年11月12日,中美两国在北京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中国首次承诺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排放的零增长,同时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核电的作用则更加凸显。显然,加快发展核电,对实现我国电力能源的低碳发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意义重大。
核电的高效优势是无可比拟的。核电站只需消耗少量核燃料就可以产生巨大能量。据测算,每建成4000万千瓦的核电,每年可替代标煤消耗1亿吨。与水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相比,核电的高效优势巨大,发电效率更好,替代煤电效应更佳,按照目前标准测算,每100万千瓦的核电对标煤的替代效应分别相当于200万千瓦水电、350万千瓦风电、470万千瓦光伏发电。显而易见,利用核电,既会大大减少电力对煤炭的消耗量,又能有效支撑和保障经济发展。
同时,核电具有很强的经济性优势:首先,发电成本较其他任何发电方法都更为稳定和低廉;其次,对照“稳增长”战略要求,核电站建设具有技术含量高、投资总量大、涉及产业多、工序链条长、建造周期长的特点,是带动产业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区别于传统的优质因子。更有价值的是,对照“调结构”的战略要求,核电可成为创新驱动战略重要抓手。
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已经跻身世界核电发展的第一方阵。中国将逐步成为世界核电发展的产业中心,实现从核电大国到核电强国的历史跨越。
据悉,我国目前在运、在建及拟建的核电机组一共52台,在建规模世界第一,核电规模全球第四。核电启动是中国发展清洁能源、抗击雾霾的重要举措。预计中国未来5年新增装机将达到4000万千瓦,5年内的核电设备需求将超3000亿元。
核能发电的科学起源于欧洲,技术发展与成长在英美,特别是美国,而当前核电的发展则主要在东亚,特别是中国。中国要实现从核电大国到核电强国的历史跨越,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核电是高效、清洁、安全的绿色能源,是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途径,是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选择。
据预测,我国核电在发电量中的比例将达到和超过世界11%的平均水平。 届时,中国售电侧市场最大的售电份额应为核电。
(本文来源:北极星配售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