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假证顽疾需“蛇打七寸”
徐剑锋
本报昨日报道,梅县区警方近日在华侨城捣毁一个伪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的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邓某,缴获假证及办证联系名片、广告纸一批。
市场生存空间是假证件泛滥的“七寸”所在,制证者与买证者双方有着互相认可的交换价值。一些不法分子之所以敢“铤而走险”制贩假证,关键是这一“产业”可谓是高回报、低风险,形成了诱人的灰色利益链。
一方面,造假成本低,“一个愿挨,一个愿打”,尤其是在买假者的“心急如焚”中,制假者的“一口价”往往推动着利润的水涨船高;另一方面,且不说职能部门权责不明、推诿扯皮的监管“缺位”,单就是买假者的“光顾”,其实就是最好的“保护伞”。需要诘问的是,面对满大街贴满的假证制作“牛皮癣”,有多少人敢于较真举报呢?面对查出的假文凭,有多少用人单位敢于曝光让求职者“丢面子”呢?面对审核未过的假证件,有多少职能部门敢于向社会发出警示呢?
围剿假证,有关职能部门既要合力监管,更要“铁腕”执法。公安、城管、电信等部门对假证必须保持常态化的“零容忍”,一方面要注重教育引导、警示在前,让市民不敢以身试法;另一方面要创新机制、严格执法,对不法者“施用重典”、“严惩不贷”。如对电话号码采取“呼死你”或停机方式,也可多个部门联合顺藤摸瓜,坚决铲除制假窝点。
还需看到的是,到底哪些人在疯狂地购买假证件?如果只是单方面严惩制假者,而对使用者不“斩立决”“杀无赦”,那显然是本末倒置,也非治本之策。由此来讲,一方面要提高违法成本,不妨增设“使用假文凭、假证件罪”的法律条文,像惩处制假者那样对使用者也重典伺候。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既要对使用假证件者坚决说“不”、敢于曝光和追责,也要建立更具公信力的人才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合理的审核证件机制,从而真正把假证件驱除出“需求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