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私立大学梦
浮世阅史
□尤小立 苏州大学教授
梁启超在民初中国的角色略显尴尬,学界中人以为其为政治人物,政界却以为他是书生。就本质上言,梁启超也确有书生的一面。1912年回国后,他参与政党组建,又入闱内阁,面对频繁的党争,却“心力俱瘁”,萌生退隐之意。1913年4月18日,他在致女儿梁令娴的信中说:“吾今拟与政治绝缘,欲专从事于社会教育,除用心办报外,更在津设立私立大学。”
可是,这个创办私立大学的梦想到十年后才付诸实施。这之前,即1921年,他曾着手承办上海著名的私立学校——— 中国公学。但他本人在天津,中国公学则在上海,办学之事只好委托给门人蒋百里、张东荪、舒新城等人操持。中国公学的教务虽一度由研究系的人马主持,梁启超遥控指导办学方针一直延续到1927年,却始终没有亲历其中。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这次尝试也只能算是梁启超私立大学梦的一次不甚成功的预演。
正因为接办中国公学不甚成功,梁启超决定自己创办大学。1921年,梁启超即受私立南开大学张伯苓校长之邀,讲授中国文化史和中国历史研究法,两年后,他决定在校内创办“文化学院”。今人对“文化学院”往往不甚了解,故有误称“中国文化学院”者,实际上,彼时仅《南开周刊》有“东方文化研究院”和“东方文化学院”之称外,“文化学院”前并无“中国”二字。
对文化学院的另一个误解,是有关创办未能如愿的原因。即以为文化学院未能办成,主要是经费无法落实。这个观点最早似出自1929年2月15日《申报·自由谈》上署名锦江所撰《我所见之梁任公先生(上)》一文。30年代初,丁文江等编撰《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时亦延续此说。不过,《年谱长编》中罗列出的张謇等人承诺出资赞助和表示支持的信函,又显与此说相抵牾。
其实,梁启超受聘在南开兼课之时,同为私立大学的南开正缺有号召力的教员,作为校长的张伯苓有意通过梁启超吸引一批名师,以便提高南开的声誉和水平,对梁启超办学的支持亦不在话下。1922年12月30日出版的《南开周刊》第54期上说:“自梁任公先生与学校方面共议在本校大学部成立东方文化研究院后,—般有志东方学术研究者,莫不引颈高呼,期此世界独一之研究院早成立;而学校方面半年来亦积极与任公先生筹划一切,如募经常费,敦请当代大学者张君劢、蒋百里诸先生来院讲学等,不遗余力。”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