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森粦:六十载练就“捆粄”山歌

29.08.2014  11:47


梁森粦拿出一本本荣誉证书,回忆参加山歌比赛的故事。(林翔 摄)

  ●见习记者  黄焱

  77岁的梁森粦头发斑白,但精神矍铄。“么脉东西好招待,唱条山歌表心肠。”初见记者,他即兴唱了首山歌表示欢迎。交谈过程中,他更是出口成歌,让人捧腹。从艺六十载,梁森粦靠自学形成独具一格的“捆粄”山歌,以接得快、内容生动、多变见长。

  流浪少年迷上对山歌

  “么职么业么耕田,难怪身上么分钱,落雨出门么伞笠,先怨自家唔怨天。”梁森粦将自己的经历溜在山歌里。梁森粦是梅城百花洲永汉楼梁屋人,上世纪50年代,因家庭成分不好,亲人在土改运动中各散东西。13岁的他流浪街头,靠捡废品为生。一天晚上,他在东教场闲逛时,偶然间遇到了为之痴迷的对山歌,“台上前辈们用山歌斗智斗勇,我一听就来了兴趣。”

  从那以后,他每晚必到东教场“偷师”,总是从开场听到散场。刚开始,别人唱什么他就记什么。“那时候买不起纸笔,全靠脑子记。”梁森粦说。慢慢地,他发现了每一段山歌的“章法”,“韵脚齐整还不够,韵律必须是‘平平仄平’,而且韵脚也有固定搭配。”除了爱琢磨、心细之外,梁森粦也很大胆。有时候听歌听得“嘴痒”,他还会插嘴唱上几句,因此也经常招来前辈的责备,“尽管这样我还是要唱”。

  劳作之余逮机会斗歌

  在梁森粦看来,积累和磨练技艺的好方法是斗歌,“往往能‘逼’出没听过的好山歌。”东教场广场、文化公园、江畔山歌亭……这些地方都是他的斗歌场。虽然白天要耕田种菜,但只要有机会唱山歌,他都不放过。

  此外,他还研读了旧时的山歌本、歇后语等书籍。只读了两年夜校的他,遇到不懂的字就查字典或者请教别人。日积月累、潜心练习,梁森粦已能巧用双关、比兴把对山歌唱得生动。“比如调侃人唱得不好,就说‘船载猪蹄运(韵)脚走’。”梁森粦举例说,要想将这些手法融会贯通,只能多听多看多实践,书本、生活都是学习的素材。

  边唱边学终成山歌师

  接得快、歌词生动、内容多变是梁森粦对山歌的特点。“我把自己的山歌叫‘捆粄’山歌,”梁森粦说,他出口成歌的秘诀就是多感悟生活,把生活融进山歌,如他坎坷的经历就是创作的源泉。几十年对技艺的不断磨练,让梁森粦的山歌越唱越有味,也为他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知音”。梁森粦不仅常到北京、广州、印尼等地演出,他的山歌唱片也流传到印尼等地,颇受海外侨胞喜爱。1990年和2010年,他两度获评“山歌师”称号。2010年,他还被梅江区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山歌”的代表性传承人。在梁森粦家角落的桌子上,堆放着一沓厚厚的获奖证书和三座奖杯。他告诉记者,这是他改革开放后参加各类山歌比赛的见证。

  “现在都唱新山歌,唱原生态山歌的越来越少了。”梁森粦感慨说:“若有人愿学,我将毫无保留地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