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十件民生实事暖民心
梅县府前大道新建好的“港湾式”公交站台。(何森垚 摄)
2015年,梅县区继续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将70%以上的财政收入用在民生领域。为把惠民工程建成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该区去年初科学制定十件民生实事共29个项目,并建立工作保障机制,确保民生实事逐件有序有效推进。至去年底,涉及29个项目的十件民生实事已基本完成,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革发展红利。
保障底线民生增进福祉
去年,该区坚持民生为重,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民生领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持续增加,政府承诺办好的十大民生实事基本完成,在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助困扶残、交通、住房等领域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
“政府逐年提高我们的供养标准,现在条件好了,不用再为生活发愁了。”家住梅县区松源镇的五保户王伯高兴地说,以前生活困难,要靠亲戚和周围邻居救济,而今也过上好日子了。
在梅县区,像王伯这样享受政府补助从而改善生活的人群还有许多。近年来,梅县区逐年提高底线群众的津贴标准,去年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每人每月80元提高至100元,城镇和农村低保补助人均月补差水平从339元和152元分别提高至380元和180元,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提高到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残疾人生活津贴从每年600元提高到1200元,重残护理补贴从每年1200元提高到1800元。建立和实施特困群体重大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联网医院从6家增加到12家。为80岁以上老人、60周岁以上困难群体(低保、五保、优抚对象及“三无”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为保障民生实事顺利完成,该区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单位。各责任单位按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要求,列入对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细化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此外,该区还加大督查力度,每季度对民生实事进展情况开展一次督查,准确掌握民生实事的实施进度,及时通报情况,促进工作落实。
建设硬件设施优化环境
日前,笔者在府前大道看到,新建成的8座“港湾式”公交站点已投入使用,市民纷纷为其“点赞”。“停车时既不会堵塞道路,又让乘客上下车有安全保障,乘车更安心。”正在公交站台候车的陈伯对笔者说道。据了解,建设“港湾式”公交站台也是该区的民生实事之一,站台呈内凹弧形,内侧向非机动车道延伸,公交车进站时可直接驶入港湾内,不占用机动车道。车站内还配有候车椅、站牌、广告宣传栏、果皮箱等设备,设计彰显人性化。至此,梅县区共建有34座港湾式公交站台,极大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硬件设施,最大限度地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是该区历年来深化改革发展的落脚点。坐落于梅花山麓的梅县外国语学校是该区去年民生工程建设的一大亮点。该校是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公立现代化学校,可提供5000个优质学位。该校创新办学模式,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还分别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深圳外国语学校签订合作共建协议,聘请海外顾问,擦亮“教育强县”的金字招牌。此外,该区还提高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实施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学杂费、课本费等系列推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政策。
此外,该区还着力完善乡镇道路通行能力,全面开通城区至乡镇的公交线路,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扩大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6.3万亩,建设5个森林公园、1个湿地公园;完成770套(户)城市棚户区改造和1062户农村危房改造;对大型体育场馆实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完成公共法律服务三级网络建设等,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
(王雅 翁尚华 许国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