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四轮驱动”助推舌尖安全
作为我市唯一一个列入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单位,梅县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可以看做是一个地区先锋。无论是构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还是行之有效的监管模式,归根究底在于探索并形成一套从相关制度构建、专业人员支撑以及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参与的梅县实践经验,为民众和市场提供一个安全的农产品环境。
如何在两年内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创建“工作体系健全、监管责任到位、机制制度完善、监管措施有力”监管模式?梅县区用采取“四轮驱动”模式拉动全区农产品朝质量安全的方向前进。项目启动半年至今,群众“舌尖安全”已初见成效。
多措并举 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
作为全区的一项重点工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起好步,开好局”或许是对梅县区创建行动的一个概括。自开展创建行动以来,全区开展系列活动,区政府更公开作出承诺,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继续完善监管机制,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让人民群众能够买到放心、满意的农产品。
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性工程,需考核项目就达53个之多,既涉及整体推进,又关系重点突破的平衡。在其中如何探索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梅县区有话说。
直面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是“长征”第一步。笔者从该区有关部门了解到,在创建活动中,该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找准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问题为突破口。“通过抓好监管体系建设、检测体系建设、日常监督管理、农业标准化建设、预警应急及宣传教育等六方面着手,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农业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此外,全区依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起覆盖区、镇(办事处、高管会)、村(社区)三级监管工作机制,实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个层级有监管机构。据了解,目前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已完成,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设备和实验室建设也已完善,并配备镇级专职监管人员以及落实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正常运行,加大监测频率。据统计,去年该区农产品检测部门完成2466个样品抽检,合格率98.54%。各乡镇完成1万余个样品检测,合格率99.94%,全年未发现使用“瘦肉精”的违禁物品行为,全年配合省市抽检蔬菜、茶叶、早熟柚、早晚稻谷,合格率实现3个百分百,一个99%。
各界携手 合力共创安全县
“四轮驱动”是该区创建行动的核心,即宣传驱动,全民参与;部门驱动,合力共建;制度驱动,追根溯源;监管驱动,力促成效。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千家万户餐桌安全的第一步,而保障第一步的安全既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对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严格把关,更需要各界的积极参与,尤其是涉农经营主体及人员的自觉维护。可以说,实现全民参与和部门合力,创建行动即成功了一大半。
梅县区结合农村基层实际,广泛开展动员会、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发动,开展培训班、举办宣传周,并积极借助地方主流媒体及行业信息媒介发布创建行动信息,大力营造全区共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良好氛围,激发全民参与热情。辖区内的30多家省、市、区各级农业经营主体及农资生产经营单位代表纷纷做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宣誓。此外,还与全区各农业经营主体及农资生产经营单位签订了《依法依规生产经营使用农药承诺书》、《依法依规生产经营使用肥料承诺书》、《农资诚信经营承诺书》、《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无“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承诺书》等实现全区相关经营主体全覆盖。
而梅县区各相关部门通过强化综合执法,加大农资市场整治力度,规范市场秩序。2015年全区立案查处各类农资违法违规案件5宗,查封扣押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千余公斤,为农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0万元,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市民的餐桌安全。
除主体责任落实之外,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建设息息相关。去年8月起,该区着力建立健全辖区内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监管名录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黑名单”监管制度。同时,因地制宜地推进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重点抓好4家省级“菜篮子”生产基地视频追溯监管工程体系建设,推进初步实现网络可溯,并形成一套科学管用的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机制。今年,该区计划试点推进10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此外,该区正在加紧制定符合区域生态和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业地方标准,研究出台“三品一标”扶持办法,加快农产品认证推广覆盖,力争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全面覆盖全区主要食用农产品。同时,大力培育发展农业名牌,加大对农业名牌产品的企业的奖励,建立品牌示范效应。至目前全区省农业名牌产品12个,“三品”认证农产品135个,其中2015年新培育“三品”认证17个,省农业名牌1个,省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推进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一套科学管用的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机制正在形成,护航农产品质量安全羽翼渐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