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山歌剧团演艺有限公司连续三届在省艺术节上获奖

21.12.2014  11:21

  山歌剧被誉为“山茶花”,梅县山歌剧团是开创剧种的功勋之团。早期排演的山歌剧《挽水西流》享誉海内外,新世纪以来,该团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精品迭出,排演的《围屋旧梦》、《合家福》和《古寨牛人》先后冲进了省艺术节的大舞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连续三届登上省艺术节舞台并获奖的县级剧团。

  经过近年来自主闯市场谋生存、以改革求发展的历程,梅县山歌剧团演艺有限公司的名气越来越大,演出订单接踵而至。成为我市山歌剧演出市场上的一支生力军,活力四射,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这个小小的剧团到底有什么成功的法宝?

  找准市场求发展

  在一些国家级剧团、省级剧团面临演出困境,许多市级、县级剧团纷纷停演或解散的情况下,梅县山歌剧团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已成为市、区许多大型文艺晚会的主力团队,并多次应邀到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泰国及港澳地区演出,所到之处均受到戏迷们的热烈欢迎。“文艺演出,找准市场定位最重要。”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主任叶柳华给出答案。“剧团的人都明白:自己只是县级小团,基本服务对象就是本地观众。因此,我们不谋求在大城市、大剧场的风光和辉煌,而是常年深入到基层演出。剧团演职人员不怕吃苦,哪里的观众有需求,我们就演到哪里去。每到一处,不论时间早晚、舞台大小、天气好坏、观众多少,都一样演出。”该剧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弘扬主旋律为前提,发掘新题材,推出一大批观众喜闻乐见的新剧目,由此站稳广大的农村市场,大受观众追捧。

  着力构建活力团队

  精品剧目经营成果迭出,还在于梅县山歌剧团演艺有限公司有一支充满活力的团队。无论是过去的《围屋旧梦》、《全家福》,还是今年的新剧《古寨牛人》,观众都能看到一个宏大的场面:几十名造型各异的演员在台上动情演绎着,灯光、布景、字幕、音乐让整个演出锦上添花。然而,谁也想象不到,一场如此气势恢宏的演出竟然出自一个县级山歌剧团。

  近年来,该剧团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着力构建“三个剧团”(和谐剧团、创新剧团、一流剧团),注重团队建设,演员队伍不断壮大,现有在岗人员40多人,剧团的不少工作人员都是一专多能、身兼数职,既要登台表演,又要负责幕后工作。叶柳华便是每场大型演出的幕后 “总设计师”:大到演出时的音响、灯光,小到服装、字幕,她几乎全程参与。不仅如此,她还是 “金嗓子”,有名的大型节目主持人。她先后在《围屋旧梦》、《合家福》、《古寨牛人》等大型剧目中担纲主演。

  由于团队中的绝大部分演员是80后、90后,他们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老艺人带领新人传承,他们为年轻演员说戏,从唱腔、台词、身段到每一个动作、细节都予以精心指导,使新人的业务水平得以迅速提高。此外,剧团还经常邀请省市专家和山歌大师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几个大戏的打磨,演职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以老带新的风气已经形成,人才梯队得到了合理的构建。叶柳华说,目前,他们个个都是一专多能的好手,既能歌又能舞,既能唱传统戏,又能唱现代戏,也能唱流行歌曲,需要演什么角色,就能演什么角色。

  用精品唱响大舞台

  站稳了脚跟,还得有好作品来支撑市场。该团多次邀请国家一级编剧林文祥担任编剧,打造精品剧目,唱响大舞台。叶柳华说,林文祥为该剧团创作的每一部剧本的剧情、角色都是针对剧团的演员特点量身定做,因此,演起来得心应手。每一次在省艺术节的舞台上亮相,都会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让专家和观众惊叹“小剧团的大团风范”。

  “通过优秀作品打造,促进优秀人才和演出市场的培育。” 是梅县山歌剧团演艺有限公司发展的路,用编剧林文祥的话来讲就是走出了一条本土化的路,创新的路,传播正能量的路,可持续发展的路,相信他们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 张少邦 刘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