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岗上美丽校园吸纳四海人才共奏育人曲

29.06.2015  13:43

  对于许多嘉应学院的学子而言,梅州是陌生的。他们在踏入大学校门之前,梅州是遥不可及的。而如今,无论是身在嘉园里的学子,还是毕业以后在各地拼搏的校友,嘉应学院以及孕育学校的这方沃土和真挚朴实的客家人,都是他们美好的青葱回忆。

  梅子岗上

  集纳四海学子

  热情似火的六月,嘉园里弥漫着些许离别的情愫,生活了四年的嘉园在毕业生们看来处处都有留恋的景色,他们时而欢呼雀跃,时而微笑流泪,把这里的点点滴滴都定格在相片中。

  2015年,从嘉应学院学成毕业的学生达到了6081人。而时光倒流,回到百年前的动荡岁月,梅州的先贤们在天字岌上设立梅州第一所高等学府之时,就以包容的姿态向闽粤赣三省的学子展开了怀抱。参与创办嘉应大学的先贤廖道传就认为,韩江流域的闽赣地区每年有数千中学毕业生,升大学者往往要近往广州,远赴上海、天津、北京,没有充足家财者往往失学,需要迫切解决这些寒门学子的就近升学问题。

  时至今日,岁月变迁,嘉应学院依旧充满活力和生机矗立在梅子岗上,从招收闽粤赣学子到如今面向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嘉应学院已经成长为一个有着19个二级学院、2个公共教学部,56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

  优美环境

  招得来学子留得住人才

  对于来自大西北的甘肃小伙儿马小龙来说,梅州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来这里有点儿‘阴差阳错’,之前对嘉应学院,对梅州没有一点了解,刚开始心理也有很大的落差。”目前在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学专业的学生马小龙说,人总是要适应新的环境,经过一年的适应,如今小龙也已经融入了这里的生活。而极具客家文化特色的客家山歌成了他新的“小伙伴”。

  “虽说不熟悉客家话,但客家山歌的魅力着实吸引着我。”在记者采访的时候,马小龙兴起地唱了两句:“与青山同在,与秀水共舞,唱出客家风情……”马小龙说,这里的人都很好相处,学校的景色也很漂亮,学校里优美的山水环境能让他更好地学习,在唱山歌的同时抒发着心中的情感。

  像马小龙一样有着同样感受的学子、老师还有很多,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在同一所象牙塔下追逐着心中的梦想。

  2014年,广东省雁洋公益基金“叶剑英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麻爱民教授是学校早年间引进的教师,与学校共处的13年间,麻爱民老师见证了嘉应学院的成长,而他自己也把梅州视为仅次于老家的第二故乡了。“初来嘉应学院的时候是冬天,东北老家已是冰天雪地,满目荒凉,而深处岭南大地的嘉应学院却还开满紫荆花,这是极为吸引我的。”麻爱民说,梅州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合潜心修学和教书。“相对来说客家地区受儒家思想熏陶,人们有一种包容开放的心态,在这里,人和人很好相处。”

  在麻爱民老师看来,近些年嘉应学院的师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山清水秀,校园环境很好,而真正留住我的是嘉大对人才的重视,学校通过高层次人才招聘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国内外进修、交流,支持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会议,资助出版专著、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麻爱民说,现在嘉应学院的师资力量在国内同类院校竞争力是较强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嘉应学院有教职工1661人,其中专任教师1239人(教授130人、副教授352人,博士130人,硕士669人)。为了改善师生生活环境,2014年学校投入巨资全面加快校园建设,新建使用了“教师发展生态馆”,推进了学生宿舍和教室改造,完成了14项教学设施改造项目,改善了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此外,学校不断加快校园网基础设施、软件基础平台及应用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数字资料和信息化队伍建设。同时,该校负责人还表示,2014年学校建立了粤东民间文献数字化与客家文化传播教学科研资源云平台;土木工程专业能力实训实践基地和移动互联网创新教育基地等4个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地理科学与旅游实验教学中心,物理与光电实验教学中心和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等3个校级实验中学获得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 (三)